Top

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6场重量级会议传递什么信号?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25-11-27 07:27:52 编辑:唐港 作者: 版权声明

  11月19日,央地共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在西安召开。

  这是今年以来围绕“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部部长和7省(市)党政“一把手”共同出席的第6场重量级、高规格会议。密集召开的会议背后,传递出无比清晰的信号,将在央地协同、部门联动的合力推进中,“加快建成”由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3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构成的6个科技强国战略支点。

  全国6家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3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3家

  当科技创新,逐渐成为影响国家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战略安全的关键因素,迫切需要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进科技创新。

  十四五规划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二十大报告在部署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任务时也强调“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在此推动下,全国10多个省市纷纷争创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都在争取,谁成功了?今年5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副部长邱勇明确回应了外界极其关注的这一问题——“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目前有两类,一类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前中央确定了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3家,另一类是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目前确定了成渝地区、西安、武汉3家”。由此看来,2022年12月西安获批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名单再未扩容。

  有必要说明一下,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共布局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大湾区、安徽合肥和西安5个;科技创新中心现有北京、上海、大湾区和成渝、武汉、西安6个。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因为部分重叠从而形成了北京、上海、大湾区和西安4个所谓“双中心”。

  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与科技创新中心有何区别?专家分析认为,前者旨在提升国家科技综合实力,内核是以大科学设施为基础支撑开展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每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都有一定数量的在用、在建、拟建大科学装置,以西安而言,就有国家超算(西安)中心、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国家分子医学转化中心、先进阿秒激光、电磁驱动聚变设施等多个大科学装置。而后者意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发挥企业、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最大效应,是推动重要城市及城市群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的高能载体,主要功能侧重对区域的示范、引领和带动,科技创新中心因科技创新影响力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能级。

  东部地区3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中西部3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共同构成了梯次联动、优势互补的“3+3”总体建设布局。值得注意的是,“科创国家队”之外,国务院最新批复的多地国土空间规划中,实力不俗的合肥、杭州、宁波、长沙、兰州等城市被赋予了“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的城市功能。

  “加快建成”

  这是今年6场会议传递出来的清晰信号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兴起,科技创新实力,不仅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也将成为重塑城市发展格局的关键变量。今年8月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就写入了“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明确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布局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强化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

  面对“加快建设”和“布局建设”的整体部署,无疑会让很多城市看到了晋级“科创国家队”的希望,但于现有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来说,却已经领受了“加快建成”的更高要求,这是今年6场会议传递出来的清晰信号。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在讲话中就分别明确指出,北京“加快建成科技强国战略支点”,上海“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武汉“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成渝地区“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西安“加快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大湾区比较特别,“率先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从获批时间推断,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最少也走过了两年多时间,如今发出“加快建成”的动员令,无疑是对于过往建设成效的高度肯定,但未来仅凭地方一己之力还远远不够,尚需更多更大的给力支持。

  可以看到,5月6日部市共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会议,6月20日央地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7月27日部市共建上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以每月一场的节奏陆续召开,到了11月,便是一个月内连开三场:5日央地共建武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17日央地共建成渝地区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19日央地共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6场会议的参会人员中,既有科技部部长阴和俊和北京、广东、上海、湖北、重庆、四川、陕西7省(市)党政“一把手”,还有中央组织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信部、财政部、人社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务院国资委、金融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等多个中央单位有关负责人,如此重量级、高规格的背后,显现出科技创新之于国家未来发展的分量和意义。

  实现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这一战略目标,时间紧任务重,的确需要通过更加高效协同、精准发力的部市、央地共建,让支撑科技强国的6个战略支点“加快建成”并支棱起来。

  “内外兼修”

  对内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对外是面向“一带一路”的创新动力源

  在央地共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工作推进会上,阴和俊表示,陕西科教资源丰富、人才储备充沛、创新实力较强,要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机制,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生态,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西安的重头戏是把科教资源转化为城市高能级产业集群。实际上,今年初《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实施意见》出台,8月印发了《西安市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决定重点围绕大飞机、商用车、光伏、半导体及光子、能源(油气)、输配电、乘用车与智能网联、生物医药、新材料、低空经济和无人机、空天动力、人工智能、XR等产业方向布局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产业集群,为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注意到,未来,科技部将进一步强化央地协同、部门联动,充分发挥陕西省主体作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支持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具体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二是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三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四是强化协同联动,辐射带动西北地区创新发展;五是营造开放包容创新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梳理公开报道可以发现,对于三个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科技部都是围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壮大战略科技力量、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强化协同联动、营造开放创新环境等几个方面予以支持。但细究下来,对西安,是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放在了第一位,成渝地区第一位是“强化协同联动,凝聚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武汉第一位是“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原始创新策源能力”。

  有了部市、央地共建所带来的更大力度、更实举措的支持,各地主要领导讲话中就下一步“怎么干、干什么”作出部署。以陕西来说,将紧扣打造科技强国建设重要战略支点的使命任务,扛牢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主体责任,着力增强创新策源功能,紧抓战略科技力量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奋力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提升省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积极链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创新动力源,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全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与中央和国家部委沟通对接,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推动西安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头堡”、“一带一路”的起点,陕西将发挥这一独特区位优势,在6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中唯一提出了“打造面向‘一带一路’的创新动力源”的宏大目标。这意味着,陕西在央地共建中将实现“内外兼修”:对内,是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支点,对外,是面向“一带一路”的创新动力源。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刘立春 杨鹏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