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西安晚报 时间:2025-11-27 08:51:40 编辑:张进 版权声明

李商隐雕像

白衣洞外景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1200余年前,羁旅巴蜀的李商隐以一纸诗笺,写下对长安故园的刻骨思念与仕途无奈。诗行间藏着的,更是他与妻子王氏聚少离多的凄美情愫。11月中旬,记者循着“长安唐诗之旅”的脉络,跟随发起人、著名作家王渊平走进长安区王莽街道后沟村,探访诗人曾栖居十年的白衣洞,在秦岭终南山的千年文脉中,解码《夜雨寄北》的“相思密码”,回望这位晚唐杰出诗人“虚负凌云才”的传奇人生与不朽诗魂。
文化新地标 激活乡村游
暮秋时节的少陵原,终南山影横亘天际。后沟村文化广场上,高约三米的李商隐雕像巍然矗立,一袭长袍翩然若仙,面容清俊,双眸深邃有神,低首凝思间似在酝酿千古佳句,尽显“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意执着与才情。
“打小就听老人讲李商隐在白衣洞居住的故事,现在雕像立起来了,我们村里也有了文化地标!”68岁的村民王栓成指着去年刚建成的雕像说,如今每逢周末,不少游客来打卡拍照,孩子们也常围着雕像念诗,“看着就热闹,咱村的文化味儿越来越浓了。”
村民李娟是村里的文旅志愿者,她笑着告诉记者,“雕像落成后,我专门查了李商隐的诗,现在能给游客讲讲《夜雨寄北》的故事了。这雕像不仅好看,还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村里搞乡村旅游也更有底气了。”
据了解,作为传承唐诗艺术的新地标,这座雕像不仅纪念着诗人与这片土地的深厚渊源,更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让千年诗韵在乡土间生生不息。
平生坎坷路 深情寄诗行
“这位晚唐巨擘生于公元813年,字义山,号玉溪生,祖籍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王渊平站在雕像旁,娓娓道来李商隐的生平。他自幼聪颖过人、才华卓绝,大和三年便被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聘为幕僚,开成二年登进士第,却因卷入“牛李党争”,一生仕途坎坷,“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便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
开成三年,李商隐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王氏为妻,夫妻感情甚笃,却因仕途漂泊长期分居,这份聚少离多的思念,化作了《夜雨寄北》中的千古绝唱。武宗会昌二年,他虽入选秘书省正字,却又因母丧丁忧三年,此后从大中元年至十二年,十余年四处漂泊。唯有长安城南樊川的白衣洞一带,成为他心灵的栖息之地,在此居住达十年之久,编刻印制了《樊南甲集》《樊南乙集》等传世文集。
作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与李白李贺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并称“温李”的诗坛大家,李商隐存诗六百余首,其诗风奇崛绮丽、朦胧深邃,意象纷繁、象征高远,不仅被白居易、元好问等名家推崇,更被西方现代派诗歌尊为鼻祖先师,穿越1200余年仍影响深远。《登乐游原》《晚晴》《瑶池》等经典,均诞生于他在樊川居住的巅峰创作期,“留得枯荷听雨声”“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名句,至今仍被广泛传诵。
故地寻踪迹 相思有实景
穿过文化广场,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依原面川而建,青瓦灰墙间透着唐风古韵,与对面草木葱茏的白衣洞遥相呼应。馆内展陈的诗集复刻本、生平史料,清晰勾勒出诗人的创作轨迹。
“《夜雨寄北》约作于大中五年至八年,当时李商隐在四川梓州担任幕僚,身居巴蜀的他,思念的正是长安家中的妻子王氏。”王渊平指着馆内的诗意图介绍。南宋《万首唐人绝句》将诗题定为《夜雨寄内》,“内”即妻子,直白点明了寄赠对象,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温馨憧憬,将羁旅之愁与团圆之盼交织,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让情感愈发深沉动人。尽管有学者争议诗作可能写于王氏去世之后,但这份真挚的思念,仍让“寄妻说”成为主流观点。馆内陈列的书法作品中,这句诗的笔墨与白衣洞的实景相互映衬,让诗中意境有了可触可感的地理载体。
走出艺术馆穿过马路,便来到相传李商隐夫妇居住十年的白衣洞。洞前古朴清幽,庭院深深,仿佛看到李商隐与王氏灯下夜谈的温馨场景。“这里不仅是他的居所,更是他安放理想与情感的港湾。”王渊平说,尽管《夜雨寄北》创作于巴蜀,但诗中魂牵梦萦的,正是这片长安故土的烟火温情。
文脉润乡土 振兴启新程
作为“长安唐诗之旅”的重要节点,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与杜公祠、王维诗歌艺术馆等串联成线,构成50余公里的唐诗文化廊道。
“以前村里没啥景点,年轻人都往外跑,现在不一样了,唐诗文化让村子火了起来。”后沟村村民介绍,借助李商隐文化IP,村里筹划发展乡村旅游,打算开办农家乐,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增收。
李商隐樊南文化艺术馆馆长姚莲叶表示,下一步将打造唐诗研学基地,让更多孩子来这里感受传统文化,使李商隐的诗韵成为村里的“振兴密码”。
夕阳西下,终南山被镀上金边,樊川的晚风里仿佛仍回荡着千年诗韵。从巴山夜雨的遥思到长安故园的重逢,从仕途坎坷的苦闷到诗歌创作的辉煌,李商隐的一生早已融入这片土地。如今,新落成的雕像、丰富的展馆,以地理为纽带,让唐诗文化在乡村扎根。
“我们希望游客循着诗歌的足迹,读懂李商隐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让唐诗的魅力滋养更多人。”王渊平的话语,道出了“长安唐诗之旅”的初心。
文/图 记者 杨明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