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现最美铁路·西延时光印记 | 从毛驴驮树苗到高铁运“金果” 看洛川老树新枝如何借高铁腾飞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5-11-27 18:45:56 编辑:曹家旬 作者: 版权声明

坐落于黄土高原的陕西洛川,拥有两张熠熠生辉的“红色名片”:一张是洛川会议纪念馆——这里曾是召开洛川会议的所在地;另一张,则是享誉海内外的洛川苹果。

11月27日,2025年“发现最美铁路·西延时光印记”网络宣传活动“发现团”走进洛川县阿寺村,探寻陕北苹果的发展之源,感受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ScreenShot_2025-11-27_184628_340.png

一树兴一业 阿寺村的苹果传奇

阿寺村位于洛川县永乡镇,距洛川县城14公里,紧邻洛川会议纪念馆,是“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的故乡。1947年李新安从河南灵宝用毛驴驮回200余株苹果树苗,栽植了洛川苹果“第一棵树”。

走进阿寺村,干净整洁、阡陌纵横,苹果文化步行街、苹果大讲堂、李新安纪念馆、苹果采摘观光长廊带……道路两旁绵延至山顶的千亩苹果园在蓝天的映衬下,一派欣欣向荣的场景。行走在充满苹果文化元素的步行街上,脚下的石板镌刻着苹果种植的剪纸流程,两侧小巷以“秦冠”、“富士”、“嘎啦”等苹果品种命名。

ScreenShot_2025-11-27_184655_114.png

“大家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我们村能被称为‘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讲解员王静茹解释道,“这不是说我们是全国第一个种苹果的村子,而是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因苹果获得了十个‘第一’。”她如数家珍地介绍,阿寺村是陕北高原地区第一个引进并栽植苹果的村子,第一个建立苗木繁育场,第一个因苹果用上电,第一个吃上自来水,更重要的是,这里走出了“洛川苹果之父”李新安——第一个因苹果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的人。

在村中的苹果主题广场旁,李新安的雕像手持果树剪刀和锯子,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位先驱勤学苦干的身影。雕像身后,两棵历经78年风雨的苹果树格外引人注目。

ScreenShot_2025-11-27_184714_562.png

“这就是1947年李新安从河南灵宝引进的第一批苹果树苗中保留至今的两棵,我们称为‘功臣树’。”王静茹说,当年李新安在麦苗正旺时拔掉麦子改种苹果,面对各种嘲讽和阻挡,他始终坚信一亩苹果能顶十亩麦。这两棵树见证了阿寺村苹果产业从无到有的历程。

70多年来,从一家种到家家种,从阿寺村种到洛川全县种。苹果已成为阿寺村的支柱产业,全村总耕地面积3300亩,其中苹果果园面积2850亩。现如今,苹果产业成为阿寺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金果果”,也成为名副其实的“苹果第一村”。

“今天下单,明天尝鲜” 高铁重塑洛川苹果速度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保护洛川苹果文化,做大做强旅游文化产业。阿寺村立足村情实际,对村庄整体布局、功能分区、景观塑造等进行精心设计,体现特色和品位,启动实施了阿寺“中国苹果第一村”总体规划和“一街两线一广场一园一带”建设项目,努力将阿寺村打造成“记得住乡愁、看得见未来”特色村组、乡村振兴的样板村和乡村旅游的示范村。

作为陕北苹果的发源地,阿寺村在苹果种植技术上也始终走在前列。阿寺村村委书记张远指着村中一片片果园介绍:“从刚开始的乔化果园到现在的密植矮化,我们阿寺村在洛川苹果发展史上永远起到带头作用。”

他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过去的乔化果园亩产量约4000斤,现在的密植矮化亩产达到12000斤,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发现团成员在村中看到,传统的乔化果树需要爬上3米多高的梯子进行劳作,而新建的矮化密植园则更加便于管理,也更加安全。

ScreenShot_2025-11-27_184735_430.png

谈及今年开通的西延高铁,张远的语气中充满激动与期盼:“我们洛川人期盼了好几代人的铁路终于要开通了!对洛川人来说,一个是出行方便,一个是苹果运输。它给群众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现在西安周边的朋友想吃洛川苹果,今天下单,基本上两天就能到手。离得近的话,第二天就能到达。”张远表示,水果属于生鲜产品,越早到达客户手中越好。铁路开通后,运输时间缩短,这势必带动经济效益上涨,推动苹果产业飞速发展。

G7eQYQFzzi5Rvkqu.png

穿行在阿寺村,古老的苹果树与现代化的矮化密植园并肩而立,传统的窑洞与崭新的文化设施相得益彰,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生机在这里交汇。西延高铁的开通,更为这个“中国苹果第一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书写着新时代的苹果故事。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