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发现最美铁路】从“赶牲灵”到“一小时都市圈” 看钢铁巨龙何以驰骋黄土高原

来源:华商网 时间:2025-11-28 23:42:06 编辑:宁姝媛 作者: 版权声明

从黄土高原上第一声汽笛的长鸣,到如今“钢铁巨龙”的风驰电掣;从昔日“赶牲灵”的艰辛跋涉,到即将实现的一小时都市圈。

11月28日,2025年“发现最美铁路·西延时光印记”网络宣传活动“发现团”走进革命圣地延安,通过实地探访陕北铁路展馆、延安北货场及延安站,沉浸式感受陕北铁路半个世纪来的沧桑巨变与新时代的科技脉动。

e4d9fa02d6376551b7bfcc9ab3c3674e.png

一座展馆,一部滚动的陕北铁路“活历史”

当天上午,采访团首站来到了陕北铁路展馆。陕北铁路展馆布展面积约320平米,是一座聚焦陕北特色的铁路主题展馆,全方位展现陕北铁路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发展征程,以及铁路对陕北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3bbd4295f6ab74a124e1ebf0f8b1cf9f.png

步入展馆,设计巧思立刻吸引了采访团的目光。展馆入口仿照“延安号”机车车头设计,缓缓开启的机车门。走进序厅,浓郁的黄土高原地貌氛围瞬间将人带入陕北的独特情境中。厅中央,一幅巨大的陕北剪纸艺术装置尤为震撼。

“请大家看中央这幅作品,”延安北职工文体中心任丽丽介绍,“这是由我们西安铁路局的职工郝小琴,利用业余时间耗时半个月精心创作的。”剪纸以宝塔山为精神指引,生动再现了延安号、运煤专列驰骋大地,延安站等地域文化魅力。

c98f5b3bead00a3009ff055b6c378ea1.png

展馆主体分为四个核心展区,第一部分“筑路・中央和咱心连心”,聚焦陕北铁路的艰难筹建历程;第二部分“圆梦・火车开到宝塔山”,记录了陕北铁路梦圆的历史性时刻;第三部分“发展・坐上火车逛北京”,展现了陕北铁路客货运输体系的飞速发展;第四部分“腾飞・巨龙驰骋谱新篇”,呈现了新时代陕北铁路的蓬勃气象。

dc0a082c8b18ca93acddbb63fa1582fb.png

如今,这座展馆正以鲜活的姿态,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钢铁巨龙如何在黄土高原上崛起,如何载着老区人民的希望,向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奋勇前进。

“延安号”:穿行于黄土高原的“火车头”先锋

在延安机务段,一台东风4D型0348机车静静停靠,车身上“延安号”三个大字在冬日阳光下熠熠生辉。

“1998年9月28日,东风4D型0348号机车被延安市政府正式命名为‘延安号’。”延安机务段虢立雄介绍,“延安号”先后转战西延、包西、浩吉等重要铁路干线,不仅是铁路高质量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带动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的钢铁动脉。

002d0e62fb1d10820b3c631eecb37121.png

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采访团获准登上新“延安号”的驾驶室,一探究竟。驾驶室内,各种仪表、按钮和手柄令人目不暇接。面对像钢琴踏板一样的脚踏装置,采访团充满了好奇。虢立雄解释道:“左边是撒沙装置开关,在雨天或轨面湿滑时,撒沙能增加轮轨摩擦力,防止空转。中间是警惕脚踏,运行中司机需定时踩下,确保精力集中。最右边是风笛脚踏,用于鸣笛警示。”

时代在发展,“延安号”也在升级。2023年12月26日,延安机务段举行了隆重的换型仪式,“延安号”正式换上和谐电1型电力机车“新装”。这次升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牵引重量从1800吨提升到4500吨,运输能力直接翻了2.5倍。机车身上的标识也藏着巧思,红旗、宝塔山、延河桥等元素,让红色基因一眼可见。

2512053d8cc06f930b6389cafec1f3e6.png

二十余年来,“延安号”机车组先后荣获“火车头”奖杯和“全国工人先锋号”等重磅荣誉,成为了全国铁路系统中一面闪亮的旗帜。

从“人防”到“技防” 延安北货场有三大“神器”

桥梁隧道间,重载无人机吊着上百斤物料穿梭自如;钢轨之上,新型探伤车以“B超”般精准检测;接触网旁,智能检测车用“激光之眼”毫米级扫描。走进延安北货场,采访团近距离观摩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的三大“神器”。

4b185d0bd25c609dcb04a65424d28285.png

“运输材料准备完毕,可以起飞!”在延安北站货场的演示区域,一架重载无人机在螺旋桨的轰鸣声中腾空而起,将重物精准吊运至指定地点。

“这就是我们的吊装神具,在以往铁路桥隧维修中,工具材料运输主要靠人扛肩挑或复杂索道,风险高、效率低。这款无人机最大载重可达220斤,飞行平稳,特别适合在高陡山坡、隧道受限空间作业,已应用于日常维修和防洪抢险。”延安工务段相关负责人说。

9a1c300a7b8ab766721b54193aa9b8e0.png

“这是我们铁路线上的‘钢轨神探’——双轨式钢轨探伤小车。”工作人员向采访团介绍,这款小车需要6名工作人员操作,设有4个座位,所有结构均为拼装式,方便运输和组装。

“它的核心优势是高效,能同时检测两股钢轨,就像给钢轨做B超。”工作人员解释道,小车通过超声波排查钢轨在列车碾压和长期使用后内部产生的伤损,保障运输安全。

据了解,传统探伤作业速度仅3公里/小时且只能单股检测,而该小车作业速度可达14-15千米/小时,在两个小时的天窗作业时间里,能完成16-18公里的检测量,效率是之前的5-6倍。

7721e815c1b4cb1045e43ecbaff51310.png

“各位请看,正在向我们驶来的就是接触悬挂智能检测小车。”延北供电车间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着第三项展示项目,“它配备了两个2500万像素摄像头、一个6000万像素摄像头以及一个云台,还搭载激光雷达,能自动识别接触网支撑装置。”它能够精准测量接触线导高、拉出值等参数,具备自动避障功能,前方有障碍物时会自动停止,全过程无需人工操作。检测数据会实时传输到工作人员的平板电脑上,可实时分析或拷贝后深入分析,主要排查接触线参数是否正常,以及开口销、螺栓等零部件是否存在异常。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铁路运维的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正在为中国铁路的安全、高效、绿色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从“赶牲灵”到通高铁 延安站的过去与未来

在宝塔山下,延河之畔。走进延安站,窑洞造型的正门浮雕与红星点缀的拱形窗,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红色记忆与地方风情,也让这座车站成为革命圣地一处鲜明的时代地标。

d5fb940f2ac9c2318bdb4e4ec812d297.png

“车站正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陕北特色的窑洞,上方的红星象征着红色精神的传承。”延安车务段客运员秦怡介绍,延安站始建于1992年,于2007年以融合地方特色与革命元素的崭新面貌迎送旅客,成为延安的城市门户与形象窗口。

2.4万平方米的候车大厅里,智能导航系统与14部电梯协同运作,构建起高效便捷的客流疏导体系。综合服务中心、母婴候车室等一系列人性化设施,处处体现着“以旅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我们不仅提供基本服务,更注重传承红色基因。”秦怡指着综合服务台的“圣地情”党员服务窗口介绍道。这里常备医药箱、轮椅等应急物品,党员职工以“扮靓圣地窗口、传承延安精神”为宗旨,持续为旅客提供暖心帮扶。车站还不定期举办剪纸、安塞腰鼓等地方文化展示活动,让旅客在候车时就能感受到浓郁的陕北文化魅力。

LKSySLNO9HWJsiOb.png

在候车大厅内,“延安站陕北铁路建设图片展”吸引了采访团驻足观看。从昔日“赶牲灵”的艰辛出行,到1986年首列运煤专列鸣笛启程;从1991年铁路终抵延安,到2012年西延动车驶入革命圣地,一幅幅珍贵影像生动记录着陕北铁路的奋进历程。

如今,随着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西延高铁即将开通,西安至延安的行程将从2.5小时缩短至1小时,这座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车站,正以“保留历史基因、注入现代活力”的姿态,全力迎接高铁新时代的到来。

陕北铁路的发展史,既是一部筚路蓝缕、攻坚克难的奋斗史,也是一首传承红色基因、服务老区人民的时代赞歌。从“延安号”机车的薪火相传,到智慧科技的全面赋能,再到服务品牌的温情守护,延安铁路正以铿锵的步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奋勇前行。


来源:华商网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