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桶金之后“触电”应更多
现在,《废都》解禁后以百万售出其影视版权,贾平凹看似“大赚”了一笔,但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却称:“他的声名几乎都是借小说本身赢得的,并没有像其他作家那样,因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而扩大大众影响力。他的作品被改编的不多,即便那些改编了的也不算成功,几乎无助于他扩大声名。”
另外据贾平凹透露,正在改编为秦腔戏的小说《秦腔》几乎没有要版权费,在舞台剧这个并不赚钱的领域,作家很少收取版权费。
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贾平凹改编热是否让他名利双收呢?文学评论家孙见喜却说,并非如此。“那时候的市场经济没有现在这么强烈,明星出场费也没几个钱,改编费给的并不多,而且贾平凹不参与改编,剧本一个字都不写,所有作品都不是他改编的,全是电影厂请人改编,他只出卖版权,收益也只有这一块。而那些舞台剧都不要版权费,地方剧团也都没什么钱,舞台剧也没有多少营利空间,当年都是免费的。”他介绍了当时的情况。
几乎可以说,《废都》的影视版权是贾平凹所有作品中最“高价”的一部,但比一百万更值得大家关注的,应该是贾平凹“触电”的几率会越来越高。 华商报记者 狄蕊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