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系列作品拍得高价
如果说油画是单幅拍卖成绩好,国画则是系列拍的金额较高。国画系列中出现的第一件上万元拍品,是冀萍萍的《岁月无声1、2、3》三幅作品,共拍得14000元。拍得者是一位姓徐的女士,她和朋友一起来拍了好几件作品,据悉他们本身从事国画收藏,可谓专业人士。而张友佳的《春鸣》、《清夏》、《丰实》、《秋声》也拍得不错的价位。
拍客现场求教“场外高手”
在现场,记者还看到一些非常普通的拍客,比如一位家庭妇女带着自己五六岁的小孩子,来得比较晚,但一进现场就拍了一幅500元的装饰画,看着别人都没有举牌子,她有点不踏实地说:“这张不好看吧。”
而记者发现,不少拍客还有场外援助,在现场总能看到一些拍客不停打电话,有的是帮朋友拍,有的则是求助场外“高手”。屈先生就是在请教了高人之后,拍得一张油画,“朋友说,油画价位只要合适,喜欢就可以拍。”他最终拍得一幅静物作品,价格4200多元。本报记者刘慧
拍卖会的三个“没想到”
作为本届拍卖会的拍卖师,董涛说,他第一次因为学生作品拍卖会“心跳加快、面红耳赤”,连呼“没想到”。
没想到人怎么会这么多
拍卖会现场,上千名市民把会场挤了个满满当当。主拍单位原本准备了300个号牌,但拍卖会还没开始,就已经发放殆尽。
董涛表示,他此前主拍了美院11届的学生作品拍卖会,一般就吸引一两百人。这么多人为了学生作品而来,他是第一次见。在他看来,这么多市民来竞拍学生作品,是因为商业拍卖更多是小圈子的“游戏”,对老百姓而言,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商拍”是遥不可及的。但在这个全民收藏的时代,许多老百姓是希望可以参与到拍卖会中来的,“门槛低、价格不高的学生作品拍卖会无疑就给了他们这个机会。”
“老百姓的拍卖欲望一下得到了宣泄。”陕师大美术学院院长冯民生认为,生活水平提高后,老百姓开始关注精神生活了。学生作品拍卖会的出现,标志着拍卖不再是特殊阶层的权利,普通人同样可以通过“拍卖”这种形式,实现自己投资、收藏、欣赏美术作品的目的。
没想到价格拍得那么高
一幅还没走出校门毕业生的作品,艺术爱好者给出了4.2万元的“天价”,这足以让许多画家“汗颜”。除了4.2万元,5000元、6000元这样在普通艺术品交易市场都属于高价的作品也是屡见不鲜。“在我手头,学生作品最高值拍卖过6000元。”董涛也是深表惊讶。在董涛看来,学生作品更多的价格在两三千元或许更为合适。能拍到这么高的价格,只能说老百姓钱包鼓了,“当然,更重要的是他们真喜欢。”在采访过程中,不少竞拍成功市民也直言,是因为喜欢才买。
而在冯民生看来,“真喜欢”同时也体现了市民参与活动的崇高意义,“这个作品真的值这么多钱吗?我想,很多人都没想过这个问题,价格高点,就是为灾区多献点爱心,和这个目的相比,价格高反而成为次要的。”
没想到成交率100%
100%的成交率,就全国范围的拍卖会来说,也是很罕见的。“作品少,竞拍人多。激烈竞争之下,每件作品都成了香饽饽。”董涛表示,100%的成交率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市民对作品质量的认可。
冯民生则认为,随着社会进步,老百姓收藏投资的意识也在加强,愿意掏这么多钱竞拍学生作品,也有期望作品将来升值的原因在内,毕竟任何一个名家都是从学生开始的,“名家的作品收藏不起,学生的作品总行吧!谁能保证这里面没有下一个刘文西呢?就算作品质量一般,一旦学生成名,作品价值同样可以几十甚至上百倍地增长。”本报记者吴成贵狄蕊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