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达到2.29亿人,其中男性占65.1%,女性占34.9%。
★在全国农民工中,年龄在16岁至30岁占61.6%,总数高达1.41亿。
他,从中部乡村来到东部城市。
看服饰,他和同龄的城市青年没有特别大的差异:牛仔裤,写着外文的T恤衫,或者有时候他也大胆地去把头发染上颜色,尽管他知道,回老家一定会被乡邻取笑为“杂毛”。
但是他的表情和气质还是把他的身份多多少少地泄露出来:乡土的气息没有完全被城市生活洗去,而他的目光常常充满希望,又有些无奈和浓浓淡淡的落寞在其中。
这个年轻人,你是否觉得似曾相识?如果是,一点都不奇怪。他就是中国1.41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典型的一位。所谓新生代农民工,就是进城从事非农产业的80后、90后青年农民。这个新的称谓被用来区别于他们的父辈——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涌进城市的第一代农民工。
我们根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3月公布的《2009年农民工监察调查报告》(下称《报告》)描绘出一幅新生代农民工标准像——“他”的特别画像,可能更让你感到陌生的熟悉。
新生代农民工标准像
男性,80后,未婚,高中文化,来自一个中部省份,在沿海某城市从事制造业工作,月工资1417元。
这是一个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虚拟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标准像,但同时他又是真实的,每一个特点都是基于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多个行政村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是对这群流动青年最基本的概述。
他的婚姻状态是未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9年外出农民工中,已婚的占56%,未婚的占41.5%。在30岁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中,绝大多数是未婚。这一点使这个流动的青年迥异于留在家里的同年龄伙伴——在农村,常常是刚到法定结婚年龄(个别甚至还未到)就很快结了婚。而他,或许由于流动,或许由于眼界变高了,一时半会还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有时候他难免孤独,但有时候他觉得这样也挺好,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很适合目前流动的生活状态。
他的学历是高中毕业。或许是由于成绩不够好,或许由于家里无力资助,或许是其他原因,他在高中毕业之后就打着背包离开了家,跟着邻居的大哥大姐来到陌生的城市。在开始第一份工作时,他可能还不满18岁。
与他相比,另外一些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更为熟悉,他们跟随打工的父母在各个城市流动,出生在城市,并在城市长大。
作为一家制造企业的工人,他每日的工作就是生产各种工业用品或生活用品——家用电器、手机或是服装、文具。根据《报告》,外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服务业、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等五大行业。其中从事制造业的农民工最多,占总人数的39.1%,其次是建筑业占17.3%,服务业占11.8%,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各占7.8%。
他每月可以领到1417元的工资,这个数字令待在家乡的乡亲们觉得很不错了,他也觉得还可以,只是想到繁重的加班和城里的物价,他觉得“这点钱搁城里真不算个啥”。一般情况下,他每个月可以按时领到工资,与那些在建筑工地上“出大力流大汗”却偶尔会遭遇工资拖欠的哥们相比,他觉得自己运气还不错。
他住着工厂提供的集体宿舍。尽管居住条件说不上好,但是可以省下租房子的钱。对于一个月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打工仔来说,这笔节省的开支他还是很在意的。
有个免费的住处已经不错。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约有40%外出农民工的雇主或单位不提供住宿也没有住房补贴,这部分农民工每人月均居住支出为245元。
在“三低三多”中“裸奔”
规模高达2亿的农民工已经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变化。毫无疑问,对于这样一支庞大的生产力量,城市需要他们。不光是中国,世界也需要他们。“中国制造”的国际消费者们,多年来受益于中国低廉的劳动力,价廉物美的中国产品令他们消费支出减少。
城市需要他们,但似乎并没有很好地接纳他们。从国家统计局以及黑龙江省、广东省、陕西省等部分城市的调查中,我们看到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三低”与“三多”,当然这“三低三多”不仅属于新生代农民工,也属于所有的农民工。
“三低”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参与率低、工资水平总体偏低。
根据调查,2009年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中,与雇主或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仅占42.8%。而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高达74%。
城里人很在意的社会保障,对于这群流动的人也常常如镜中之花。按照国家统计局的调查,雇主或单位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的比例分别为7.6%、21.8%、12.2%、3.9%和2.3%。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农民工以近乎“裸奔”的方式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中工作生活。
据北京市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介绍,本企业有80%的农民工放弃了参加养老保险,其中绝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农民工。
“我今年才22岁,啥时候能等到领养老金?那时候我还不知道在哪里呢。一个月100多块,还是领到自己手里放心。”来自吉林通化市一个乡村的小赵在放弃参保之后,振振有词地告诉记者。他觉得自己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
工资总体水平低仍然是个客观的事实,但最近几年已经有了显著的改善。中国已经在本世纪初进入刘易斯转折点——不增加工资就能获得无限多的劳动力供应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企业只能通过提高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来吸引劳动力加入。
最近几个月,多个省份相继提高了最低工资线。但总体来讲,考虑到各种福利待遇的匮乏,农民工收入水平仍然偏低。2009年外出农民工平均月工资1417元,比2008年增加了77元。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只能拿到当地的最低工资。根据统计,月工资在800元以下的农民工约有7.3%,800~1200元的占31.5%。
与“三低”相对应的,则是带给农民工无穷烦恼的“三多”——工伤及职业病多、加班多、劳动争议多。
根据各地工会组织的调查,农民工从事的职业大部分是城市劳动者不愿意干的脏、苦、累、险一类的职业。职业风险度高,再加上在工作安全防护方面的漠视,导致农民工中工伤和职业病问题较为突出。河南农民开胸验肺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
“在一些高危行业和污染企业,职业安全卫生问题突出,农民工工伤、职业病多发,有的甚至得不到及时救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4月28日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作《国务院关于转移农村劳动力、保障农民工权益工作情况的报告》如是说。
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农民工加班现象非常突出。调查结果显示,以受雇形式从业的外出农民工平均每个月工作26天,每周工作58.4小时。其中,每周工作时间多于《劳动法》规定的44小时的占89.8%。而即使签订了劳动合同,企业仍有很多对策让农民工多加班,比如通过写主动加班保证书等。
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近年来迅速增加,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新生代农民工较他们的父辈,更加不愿意“忍了算了”,而是利用法律为自己维权。据杨志明在上述报告中公布,2009年劳动调解仲裁机构共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约60万件。各地共办理涉及农民工的法律援助案件23.5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