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制药价不能单靠法律
“医药市场混乱。”这是采访过程中多个采访对象告诉记者的话,也正是这种混乱,导致药价虚高,且常年一直居高不下。
杨昌顺告诉记者,降低药价的工作相关主管部门一直在做。“1998年至2000年,有关部门共出台六次药品降价措施,累计降价金额号称80亿元人民币,涉及300个品种,平均降价幅度15%;2001年到2007年,国家发改委发起25次药品降价,覆盖1000多个品种,累计降价金额成百上千亿元,许多产品拦腰砍价甚至降价80%。”
天价“芦笋片”被媒体曝光后,更是引发了相关部门对药价打击力度的加大。5月25日,国家发改委表示,将采取四项措施治理药价:加强药品价格管理,加大对流通环节恶意加价、牟取暴利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降低虚高药品价格。发改委甚至表示,要研究制定牟取暴利的界定标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查处。
但我们看到的事实却是:国家一直在压低药价,但药价一直有上涨的冲动和实践。
对此,郭凡礼对《法治周末》记者说,单靠发改委和物价部门是无法解决药品涨价问题的,“药价高涨的根本原因在于以药养医的体制,在于相关部门和医药行业以及流通部门有利益关系”。
不过在郭凡礼看来,药品定价机制和法律法规不健全也是造成药价虚高的重要原因。
从药价定价机制可看出,需要政府定价的药品,政府定价的依据也大都是企业上报的材料,但企业的成本很难弄清楚,“且药企也不可能如实上报成本,加上中国医药企业多、小、散、乱,发改委也很难做到一一审核这些企业的材料”。
而谈及对药价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郭凡礼表示,一方面相关法律是缺失的,比如2009年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出台后,配套的文件迟迟未出,这就给了相关企业一定的活动空间;其次即使是有相关法律,执法不严问题也比较严重,“比如去年国家基本药物零售指导价格出台后,发改委要求医院售价不得高于零售指导价格,否则处罚相关责任人,但我们去医院做调研发现,有医院的药品售价明显高于零售指导价,问及医院负责人,他们回答说不知道相关规定”。
有消息称,6月1日,发改委也在有限范围就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但在郭凡礼看来,该管理办法所能起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
“解决药价问题,不可能仅靠发改委一家,也不能单靠法律法规。这是一个行业利益链引发的问题,解决此问题,要看政府部门的决心有多大。现在的情况是,中央精神明确,到地方执行层面由于利益纠葛执行不下去,只有斩断利益链,才能彻底解决药价虚高问题。”郭凡礼说。来源:法治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