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17种优势菌群形成治污“集团军”
6月16日,治理完的实验段与未治理的河段泾渭分明,一个多月的生物治污收到成效
细菌战“俘虏”污泥为我用
2008年11月,城墙管委会在玉祥门外护城河桥洞下选择80米长的实验区域,将培养的微生物细菌投放到河水中,利用微生物“吃”淤泥的效果不错。今年5月5日,他们又在实验区域南侧开辟了500米长的实验区。
担负此次治污工程的技术人员程森林说,细菌治污属于生化处理技术范畴,他们将17种自然提取、人工培养的优势细菌群组合在一起。投放到污水中的微生物各有分工:有的消化淤泥,“吃掉”水中的富营养物质,恢复有机物与无机物间的转化;有的增加光合作用,增加水体含氧量;有的则变成“小虫子”成为鱼儿的食物。细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繁殖,反复作用,并分解出二氧化碳和水。
6月16日,记者在实验区看到几只燕鸥在水面盘旋,有的扎进水中捕小鱼;河里鱼群清晰可见……与相隔未处理的水相比明显清澈了很多。经检测,水质由之前的劣五类水变为合格的景观用水。城墙管委会决定将来在整个护城河里推广这项技术。
有先例 生物法渐受宠
日本科学家发现能化解土壤中污染物的“大嘴细菌”,并用其治理土地污染。湖北武汉和云南昆明两地使用“细菌”治理受污染的西北湖和宝象河,以往黑臭的水变得清澈无异味。
刘文海说,新技术有望改变护城河“一清淤泥清半年,一场大雨就污染”的窘境,生物治污技术不仅节约了成本,有望15到20年,甚至更长时间都不用人力清淤,而且对人们无害。随着新技术的推广,希望还市民一个美丽的古城。
相关链接
西安市在2004年对护城河进行清污,共耗资1300多万元,每天的维护费用在一万元左右;生物法治污的费用为1000万元,其效果可以维持15至20年,节省人力物力,利于环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