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陕西省推进西咸新区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共咸阳市委、咸阳市人民政府主办,咸阳市泾渭新区管委会承办的“弘扬秦文化与建设大西安——中国大秦文化高层论坛”明日开幕。本报独家专访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子今
王子今认为,秦的统一还有一些技术方面的条件,比如说秦人对交通的重视是实现统一的重要条件,他们在交通事业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
交通建设、水利经营、机械发明和动力革命
秦人的技术优势
秦人在交通建设、水利经营、机械发明和动力革命方面体现的技术优势,实现了国家综合实力的上升,成为在军事竞争中势不可当的重要因素。
■中国早期水利史上 秦人的贡献尤为突出
目前我们所知“水利”这一词汇的最早使用,见于成书是在秦国由吕不韦组织编纂的《吕氏春秋》一书中。当时秦人对“水利”的重视,从河川神祭祀制度可以得到体现。《史记·封禅书》:“霸、产、长水、沣、涝、泾、渭皆非大川,以近咸阳,尽得比山川祠。”“近咸阳”诸水尽管“皆非大川”,均得列入高等级的正统的“山川祠”系统之中,主要因素应在于咸阳附近的水资源对于秦国主要农耕区的“濯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郑国渠、都江堰和灵渠,都说明中国早期水利史上秦人的贡献尤为突出。《史记·河渠书》所谓“秦以富强,卒并诸侯”,体现战国时期秦国水利事业的成功,是秦实现统一的重要因素之一。
■最早的双辕车应当是秦人发明
中国早期车辆均为单辕。单辕车须系驾二头或四头牲畜,双辕车则可系驾一头牲畜。最早的双辕车应当是秦人发明的。陕西凤翔战国初期秦墓BMl03出土有文物证据。这是中国考古资料中最早的双辕车模型,也是世界最早标志双辕车产生的实物资料。以往认为独轮车发明于西汉时期。秦始皇陵兵马俑坑2号坑发掘资料所见车辙,证明独轮车可能当时已经投入使用。那么,秦人也就拥有了这种新型车辆的发明权。秦人对蜀道的经营为世人瞩目。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年代为战国晚期的木板地图,图中明确绘出交通道路,有些还标记道里数字。而秦的驰道建设和直道建设,更是交通史上的壮举。
《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始皇陵工程有这样的历史记录:“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这段不足百字的记述中,连续3次出现“机”字,值得我们注意:(1)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2)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3)或言工匠为机。这种刘向称之为“机械之变”的技术优势,是因设计发明和工艺创造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秦的弩机制造,则直接服务于战争。东方人以“三军强弩”、“千钧之弩”比喻秦的军力,并不是偶然的。秦兵器中又有所谓“连弩”。秦始皇本人就有亲自使用这种“连弩”射海中“巨鱼”的经历。
■开发和利用自然力,是生产方式进步的重要条件
开发和利用自然力,以节省人力、提高效率,是生产方式进步的重要条件。这种动力革命对于历史前进的意义,其实是十分重要的。引入“奇畜”用作交通运输动力的情形,其实秦人自战国时期已经创始。《吕氏春秋·爱士》注意到外国的“白骡”。李斯《谏逐客书》说,“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骏良駃騠,不实外厩”。按照《战国策》中的说法,所谓“牛田,水通粮”,是秦国形成“不可与战”之优越国力的重要因素。徐中舒先生曾经指出:“牛耕的普遍推行是战国时代秦国的事。”“如果没有牛耕,秦国也就不能抽出更多的壮丁和积聚更多的粮食来进行长期的战争。如果没有水通粮(即后来的漕运),也就不能把它所积聚的粮食,输送到远方去征服其他的国家。”
秦文化中的这些要素,都可以在今天西咸一体化建设的实践中提供借鉴,提供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