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兴让的合成图/张永文
借助电子媒体全方位提升新
闻传播手段,实现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拓展传播渠道,让报纸变成视听结合的新型媒体。——刘兴让
户外广告也是传媒的一种,作为西安市市政公用局户外广告处副处长的刘兴让也就具备了双重身份,研究者和政府官员。一方面,他用业内人的专业眼光审视着《华商报》的内容;另一方面,他用政府官员的职责监督着《华商报》的舆论价值导向。同时,他又是新媒体时代的读者、网友,他提出的“希望华商报借助电子媒体全方位提升新闻传播手段”的建议和本报现在以及未来发展的方向是那样的吻合,值得我们深度思考。
评报原文摘编如下:
如今,无论什么样的新闻,人们都会通过网络、电视、报纸、电台等很多渠道获取,但我们除了看新闻,更多的时候还想了解新闻的背后是什么,新闻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专家学者对新闻事件的点评是什么等等。有时候看完新闻,读者自己还要能说上几句,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在身边众多的新闻媒体里,唯一能满足我们这些需求的,我认为只有《华商报》了。
一张报纸要让读者耐看、爱看必须有自己的风格。《华商报》在办报风格上有自己鲜明的独特性,我和同事们经常阅读《华商报》,大家有几个共同的看法。
首先,采编人员的站位很准,从新闻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记者在采写新闻稿件时,力争站在读者的角度,也就是我们说的换位思考。记者掌握读者的心理,知道读者要什么,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筛选,把读者最想知道的事情写出来。其次,编辑创新意识强,编辑在编辑新闻时,不是简单的文字编排,而是把读者的关注程度放在首位,安排新闻的篇幅大小、位置前后,还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充分调动记者以及电脑制作、绘画等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利用图表、漫画等形式使新闻更加形象化,进一步帮助读者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第三,信息量大,趣味性强。新闻的信息量是衡量新闻报道成功的因素之一,《华商报》在报道新闻时,尽可能地向读者提供最大的信息量,往往在重大的新闻事件报道中,配有新闻背景、相关新闻的链接。同时,有很强的趣味性,报道的稿件不是死板的新闻样式,而是从趣味性角度报道新闻,让人爱看。
此外,我们还有两点建议:
其一,借助电子媒体全方位提升传播手段。《华商报》一直是省内都市媒体的引领者,人才和实力都足以实现与多媒体之间的互动。我建议报纸能否借助或开辟电视、电台频道和频率,也可利用户外电子屏的形式和报纸互动,让报纸变成视听结合的新型媒体。
其二,依托西安大型活动,编发特刊。西安每年有大大小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除正常的编发新闻外,还有很多新闻因版面限制而不能刊发,但读者、商家却需要。因此可以编发特刊,专门编发大型活动的新闻、背景等等,吸引读者,进一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读者建议
希望能做到“在这里读懂西安”
读者梁波:读者没有参与感,报纸的栏目要有变化和参与度,现在的报纸多是在自说自话。
读者李雅娴(高中生):希望增加职场版面或者周刊之类的内容,让大家了解不同职业人的生活状况,毕竟大部分人都希望了解其他圈子的状况。时尚周刊的内容不够丰富,目前都只是一个框架,可供人借鉴的东西不多,报社完全可以找街头时尚达人去表现时尚元素,有些爱推销自己的人,可以在报纸上给他们机会展示自己,把报纸变成秀场,提高读者的参与度。
读者赵建梅(退休职工):刊登的报道最好能达到正反面的动态平衡,或者对一些观点能做多角度的解读,否则一些读者可能会对社会现状有扭曲的认识和不必要的恐慌。
读者赵先生(企业管理人员):特别关注财经新闻的宏观经济方面的报道。经济学比较专业,对经济方面的一些专业概念最好解释一下。深度报道还有些问题,选题还是比较准的,但深度还不够,背景很多还没有挖掘出来。建议多宣传一下本地的文化,做到“在这里读懂西安”。
读者王红敏:新闻标题太长,建议简短化,能揭示主题足矣;新闻时效性应再加强,重点抓好国内报道和国外报道。
读者文文(家庭主妇):现在家里的一些东西,更新换代比较快。有些东西用了几次就闲置了,扔了舍不得,不扔放在家里占地方。希望能在版面上常设类似“跳蚤市场”一样的互动栏目,帮助读者交换家中闲置的二手物品。
读者蒋蓓蓓(媒体从业者):我喜欢看《华商报》各个版面的漫画,一些漫画构思比较巧妙,笔法简练、意味隽永。这两年,报纸版面上的图多了起来,一些好的示意图、3D图、线路图等,让人看新闻比较轻松,希望你们在这方面越做越好。
读者意见
参与度低多在自说自话
读者刘志杰:关注儿童的报道太少,其实儿童方面的新闻很值得关注。
读者窦小洲:有些服务性报道信息不明,没有电话。比如报道有地方生产花馒头,但没说在哪里能买到,可这反而是读者很关心的问题。
读者赵建玲(个体经营者):类似“植树节”那样读者参与度很高的活动太少,希望报社能多组织点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名人讲座等。
读者王江涛:你们的报纸缺乏人文气息,和南方的报纸比起来,不够精细,有些粗糙。还有,报纸的都市味不够,虽然已经有这个倾向了,但还不是很明显。
读者曹先生(机关工作人员):现在《华商报》看起来有些不太方便,你想看的栏目、版面,比如评论、天气、纠错、深度新闻等,它的位置不固定,每天不一样,读者找起来很费劲。
读者海明(公司职员):我看《华商报》好多年了,发现有一个问题,你们老改不了。就是记者写稿子比较粗糙,有时是文字、词语用得不合适,有时是逻辑不清楚、前言不搭后语,再就是老犯一些小差错,比如地名、路名等。
读者高翔(高三毕业生):贵报的彩版太少,单调的黑与白,容易让人视觉疲劳。
读者梁勋(餐饮业培训师):几乎每天的报纸我都看,特别是民生新闻,因为我是搞餐饮的,里面的粮油价格调整啊,经济动向啊,都是我所关注的。事实证明,这些信息也给我的工作带来了便捷。另外,报纸的B叠定期会有餐饮方面的服务信息,但大多是一些酒吧和比较高档的场所,我希望可以关注一下规模小的、有特点的饭馆,通过记者和读者的试吃将陕西的餐饮文化传播出去。
读者崔虹(会计师):《华商报》已是众人皆知的有个性、有风采、有韵味、很时尚的报纸,但感情倾诉等栏目消失了,我觉得是一个缺陷。应当加入一些百姓生活方面的内容,增加都市情趣。 本报记者 马群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