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学
■自考大专后 妻子扔掉了他的书本
“这种自卑感直到2002年年底去江苏打工后才开始逐渐消失,我也从来没想过要种一辈子地,读书的想法一直在心中挣扎。”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国内兴起自考后,滕振国从1992年8月份报了自考大专,“我们这里文科只有两个专业,就是中文和秘书,当时就想找个稳定的工作,我以为秘书好就业,就选了秘书专业,但后来发现也不怎么样。”
自此,除了种地、卖菜和做一些体力活的临时工外,滕振国每天都给自己安排出6个小时看书,直到1995年婚后考完最后一门拿到了自考大专学历,他说:“许多人都觉得自考很难,但我当时并不觉得,我只是认真地看了书就过了。”
1995年,滕振国父亲重病去世,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花了不少钱,经济状况更糟糕了,老人的愿望是能够看到滕振国成婚,孝顺的滕振国与亲戚介绍的一位女孩见面后成了家,他说:“见面到结婚,一共就见过三次,前后一个月时间。”
自考大专毕业后,滕振国曾去报考当地公务员,但当时河南规定,自考毕业的大专生,没有资格报考公务员。想到村上的小学去教书也未能如愿。
大专学历没有换来稳定的工作,妻子对于滕振国读书的愿望并不理解,更不支持,滕振国说:“她是一个农村妇女,不认识字,觉得读书也赚不来钱,当时把我的书都扔了,还烧了一部分。”直到2002年到江苏打工前,7年的时间滕振国不再学习和考试,而是靠种田卖菜、当搬运工、建筑工人等谋生。
尝试
■兼职推销保险 经历被老同学向媒体报料
“我一直有走出家门远行的梦想,但父亲病重和邻居打工被骗的经历让我到2002年才走了出去。” 滕振国看来,如果自己早几年到南方打工,也许境况会不同。
滕振国曾经想做一名销售人员,虽然他了解自己的性格并不适合这一工作,但努力就有可能成功,为了让家人改善生活,他还是兼职做了2年保险业务员,虽然业绩不好,但他一直坚持着。10年前,他联系上了当年一起参加高考的老同学樊建伟,想推销出一份保险。
1989年,滕振国与樊建伟同年参加高考,那一年,樊建伟考上了郑州大学,滕振国名落孙山,只能选择复读。两个起点相同的年轻人从此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樊建伟如今供职于平顶山日报,早已有房有车。樊建伟说:“我也出身于农村,家里条件也很苦,我理解滕振国。”
滕振国向这位老同学推销保险时,樊建伟刚买完房子,手头也不宽裕,这份保险一直也没有推销成功,但两个人联系越来越紧密。
滕振国38岁时以农民工身份考上研究生,第一个报道的正是老同学樊建伟,毕业后重回原点提供线索的也是这位老同学。2009年9月,滕振国曾在自己博客上以“梦想依然是个梦”为题写下了自己找工作的种种不顺,不过没有人看到,滕振国坦言自己很少写博客,因为没有观众。一年后,樊建伟再次将滕振国受挫的信息提供给河南当地媒体,樊建伟说:“滕振国有理想,他内心一直没有安于现命,看到这位老同学受挫,我很着急。”
圆梦
■两次报考研究生 38岁时被录取
2002年底,滕振国成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后勤服务公司的主教学楼管理员,每个月工资540元钱,他工作用心连续3年评为后勤先进工作标兵。随后,他把妻子也接了过来,做了一名清洁工,学校的饭菜不贵,但两口子经常自己做饭,因为这样更省钱。
学校的生活,让滕振国学习梦重新被点燃,2003年,他又开始了自考本科,学院内一位老师曾给滕振国介绍更高工资的工作,但滕振国推辞了,他说自己要学习,在学校工作工资低一点无所谓,这位老师被滕振国的求学精神打动,便建议他直接考取研究生,“那位老师说本科学历依然不好就业,而且我年龄大了,有研究生学历更有竞争力,有的学校规定本科过七门就可以报考研究生,所以本科毕业证我没拿到就上了研究生。”
2005年,他报考了海南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考试,这一次因为专业课分数差一点,未能如愿以偿,第二年,他报考了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6月16日,38岁的滕振国收到了重庆师范大学政治与社会学院伦理学专业的公费硕士研究生录取通知书。
“我当时从来没想过考上研究生还会找不到工作,我觉得我的命运改变了。” 滕振国说,自己非常感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考研成功后曾想把常州当作第二故乡,但是没想到自己会再次回来做一名农民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