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长王巧芬
副列车长张亮讲述当时抢险情况本报记者 邓小卫 摄
广播员许莹回想起当时情况忍不住掉下眼泪 本报记者邓小卫摄
列车司机曹继敏
■评价
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
关键是现场人员反应非常快
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昨日在现场表示:“(没有伤亡)关键是现场人员反应非常快,车停了以后积极组织旅客向两头疏散。”
K165次列车乘务员队伍中,既有头发斑白的老职工,也有稚气未脱的小姑娘,从意外发生的19日15时17分开始,20多个小时里他们几乎都没有合过眼,因为那一幕太可怕、太紧张了。<<<<<<高清组图:西安-昆明K165次列车2车厢坠江
餐车主任王宝宁列车左右摇摆就像地震
“当时的感觉就像剧烈地震,列车左右摇摆”,餐车主任王宝宁说,当时快到乘务员交接班时间,正准备给乘务员开饭,突然感觉到列车颠簸特别厉害,大家只能抓住桌椅板凳才能稳住。向窗外一看,列车正运行至石亭江大桥上,两边是滚滚江水。
凭着23年的工作经验,王宝宁意识到列车脱线了,他看见自己所在的10号车厢和后面的11号车厢错位了,11号到17号车厢都是硬座车厢,全部在桥上。
坠江车厢乘务员“我的车厢没了!”
周晓茹是16号车厢的乘务员,16号车厢正是坠江中的一节。“当时列车快到成都了,我正在拖地,感觉到明显晃动,车厢在下沉,比17号车厢低了半米多,离江水越来越近了。”她说。
接到列车长的指令后,周晓茹立即组织120多名旅客一个挨着一个走到17号车厢的车门下车。“当时有旅客吓得都哭了,也都顾不上拿行李”,周晓茹说,后来有3名旅客要回去拿行李,她赶紧阻止,就在大家撤离后的2分钟,15、16号车厢载着大多数人的行李沉入江中了。
站在江边看见自己熟悉的车厢落入江中,15号车厢乘务员王肃立忍不住哭了:“我的车厢没了!”
列车长王巧芬“乘务员是最后下车的!”
列车长王巧芬介绍说,列车通过桥梁时,幸好当时是换班吃饭时间,列车长、乘警、车辆检车长等人员都在10号餐车上。几个人立即打开软卧车厢的双侧门察看,发现1-10号车厢已驶过桥头,基本处于安全地带,11-18号车厢都停在桥上,立即决定疏散旅客。
据介绍,由于此前有过演练,乘务员、乘警、检车长等都心里有底,并不慌乱。王巧芬立即分工,乘警长孙昭负责16-18车厢的旅客,将旅客向后疏散到车外,然后再撤到桥外的几个施工单位的工棚内;王巧芬和另一名乘警去11-15号车厢,将旅客疏散到前面的卧铺车厢。“乘务员是最后下车的!”王巧芬说,旅客下来后,大家还在车厢里巡视一圈,确认所有旅客都下车了,才离开车厢。
王巧芬说,险情发生时,列车上的乘务员都能按照曾演练过的应急预案,紧急疏散旅客,旅客们也很配合,没有怨言。 本报记者 周沐辉 李琳
列车乘警长孙昭
“让小孩、妇女和老人先出来”
在疏散旅客的危急关头,列车乘警长孙昭与列车长一起进行了分工:孙昭从后向前组织疏散,翟强和列车长从前向后组织疏散。
列车的16、17号车厢变形最严重,车门怎么也打不开,孙昭、翟强和列车长就引导着车上的旅客从列车尾部的邮政车走出来,孙昭一面疏散旅客,一面大声叫喊:“大家不要慌,让小孩、妇女和老人先出来,我们一定保证大家的绝对安全。”听到民警的呼喊,旅客中的哭闹声小了,大家镇静地排着队伍,依次从邮政车厢疏散出来。实习记者 宋飞鸿 记者程斌 通讯员 常诚 吴博
列车长王巧芬
“幸亏平时练得真”
“任何人遇到这种情况,开始肯定会慌张,但是经过演练的人,心里有底,按照程序一步一步来,不仅能在危险来临时稳定情绪,更重要的是节约时间,把损失减到最小。”列车长王巧芬说,“幸亏平时练得真。”
副列车长张亮告诉记者,乘务员中最大的52岁,最小的21岁,当晚上7时多,旅客被全部转上另一列列车,大家才终于放心了。当晚10时他们顾不上洗个澡换身衣服,连夜登上火车返回西安,尽管大家都躺在卧铺上,却没有一个人能睡着。本报记者 周沐辉 李琳
西安铁路局客运段职工教育科科长
6月下旬 乘务组曾参加演练
据西安铁路局客运段职工教育科科长李平介绍,演练基本上为“一月三小练,一年三大练”。一月三小练,指的是每月三次的小型演练,参加人员一般为班组的四五个人,规模大点的为七八个人,演练内容不仅包括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包括服务、礼仪等方面的演练。
大型演练一般每年有三次,为全员参加,演练力求贴近“实战”。遇到紧急情况,一般由列车长对人员进行分配,在模拟的环境下,对每个人在各种情况下应处的位置、应采取的措施等都有详细要求。
据了解,今年6月下旬,客运段曾组织了一次大型演练,本次K165次乘务组曾“参战”,正是因为这次演练,让列车长、乘务员有了亲身体验,才能在危险来临时,及时、迅速做出正确选择。 本报记者 周沐辉 李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