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消息说,青海、河北等地“三聚氰胺”问题奶粉案件已查处,相关责任人被批捕或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除此前报道的青海民和县“东垣问题奶粉案件”外,河北、山西、天津等地也清查出问题奶粉。目前各地正对所有乳品和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持续排查。(8月21日《华商报》)
这就怪了,2008年三鹿事件以来,问题奶粉早应该有多少销毁多少,不该遗留任何三聚氰胺奶粉隐患。现在居然三鹿惩治风暴法槌落定,三鹿奶粉沉渣泛起,又爆查出百余吨问题奶粉,社会民众谁能笑得出来?
三聚氰胺死灰复燃,不是法规不严密,也不是惩治不严厉,而是“冤无头,责无门,债无主”。广东省副省长雷于蓝曾公开坦承:“2008年有一批含三聚氰胺的乳制品没被销毁,有的又流到市场上去了。”许多地方食品深层次监管不是依法严格监管,而是跟着特权的感觉走,在地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官场生态下,一揽子监管部门不可避免地要维护地方“脸面”,上级不打脸,下级不揭短。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就是在全国各地投诉风起云涌下,监管部门、生产厂家才手忙脚乱管理,结果造成大面积社会危害。食品安全监管必须打早、打准、打了,这就需要监管部门把监管平台前移,靠坐在办公室里听民众举报,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检查,生产厂家、流通环节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做手脚,三聚氰胺奶粉就有死灰复燃、走四方的可能。
封存的三聚氰胺奶粉为什么没有彻底销毁,市场上出现的三聚氰胺奶粉未必就不是最新生产;市场一出现“三聚氰胺奶粉”就推给“封存奶粉”,未必就不是推卸责任的借口。正是责任捆绑不到位、问责惩罚不到底,培养了监管部门“踢皮球”的惯性和勇气。惩治大板单打在食品监管部门屁股上还远远不够,还要打在地方一把手的屁股上。因为地方企业是地方经济支柱暗受地方保护,各地食品监管部门生活在地方权力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地方权力一翻脸,食品监管部门也会傻眼。唯有把食品安全与地方一把手的乌纱、饭碗、前程紧密捆绑,拆去问题奶粉背后的保护伞,食品监管才能锋芒毕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