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晚降临,骡马市一下热闹起来 本组图片由记者 赵彬 摄

东木头市上的木器作坊和制作牌匾的门店是少数,多数是餐饮店
骡马市、东木头市、西木头市和竹笆市都成名于明朝。它们的名字便反映了当时这些街道上最主要的交易品种。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这几条在农业文明中曾经不可缺少的街道,或转型以继续发展,或落伍而归于平静。但它们的名字就是一张名片,一幅画面,一段历史……
79岁的张玉琴,在钟楼附近已居住超过半个世纪。平淡生活中的惬意事之一,便是饭后与家人走上东木头市散步,途经骡马市看看热闹,再穿过南大街进西木头市,最后拐进竹笆市买把扫帚回家。
这条路张玉琴走了55年。路上,有一家人的欢笑,有老伴去世后的悲恸,有儿孙长大的欣慰……巧合的是,张玉琴这条散步的路,都以“市”为路名收尾——骡马市、东木头市、西木头市和竹笆市。它们分居钟楼东西,几乎对称而立。
然而,南大街这条中轴线,却让这四条街道分显动、静之美。
骡马市 摆摊者依旧
8月11日夜,骡马市步行街闷热而躁动,南北走向的街道被路灯和商家的照明灯点亮得如同白昼,各类推销声和音乐,让本已居高不下的温度,再向上攀升。
这条钟楼附近唯一的步行街从来不缺少人气,尤其是年轻人,即使热得额头冒汗,即使要不停喝饮料、吃雪糕,也绝不会停住逛骡马市的脚步,他们走走停停、说说笑笑,遇到心仪的商品便停下砍价。实在热了、累了,还能走进门开在骡马市的商场里,吹一会空调,再看一场电影。
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介绍,骡马市长612米。相传,明代此地是牲畜交易市场。清《咸宁县志》称为骡马市。1966年曾名工农街,1972年恢复原名,并特别介绍——这是一条商业街道。
“卖骡马,我是从来没见过,”张玉琴回忆,但她从小就清楚,“这里卖东西的特别多,尤其是摆摊的。”
如今,改造后的骡马市步行街虽不乏综合性商场和品牌专卖店,但在其中段的广场上,依旧被一个个铁棚制成的摊位占满,卖新潮服装、首饰、玩具……即使步行街中间,也被多家婚纱店的推销棚占据。
27岁的小陈便是其中一位。他不是本地人,但大概知道在上世纪80年代骡马市的辉煌,“那时候一到周末,到这里买衣服的人都挤着走,”小陈说。如今,改造后的骡马市比以前更宽阔,购物环境极大改善。
问到收入,小陈笑了笑说:“还行。”身边与他年龄相仿的年轻摊主们也忙碌着,为了生计与未来,大家上午10点出摊,晚上10点回家。但谁也说不准,这里的某个人会摆摊摆出百万资产。
东木头市 饭馆已超木器店
逛街会累,卖货也挺费体力。像小陈这些摊主的三餐,几乎都来自与骡马市南头相交的街道——东木头市。据《陕西省西安市地名志》记载,东木头市东起端履门,西至南大街,长近一公里。这里宋称菜市,金称草场。相传明代因聚居木器作坊改名木头市,明末改为东木头市。
如今,木器作坊和制作牌匾的门店是少数,只在这条街中段和东头有几家。各类饭馆已占据了这条街的大部分地段。从东木头市由东向西一路走来,无论是腊汁肉夹馍这类小吃,还是环境优雅的餐厅,贯穿街道始终。
东木头市和骡马市一样热闹,但内容却各有不同。骡马市年轻而充满活力,“东木头市这四五十年,几乎没怎么变,就连路都没怎么拓宽。”张玉琴回忆。
据《西安老街巷》记载,这条街西口外紧北边曾有个杂货铺,店主李超群是名进步青年。1929年前后,中共地下党员经常用假借到杂货铺闲坐的方式秘密接头交换情报、商谈工作。
西段路南,清朝有一“左文襄公祠”,这是清政府为纪念左宗棠兴建的。因左宗棠是湖南人,公祠变成当时湖南人常聚集的地方。1920年,湖南人在那里办了“私立文襄中学”,解放后被西安市教育局接收,西安市第24中学便是如今的名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