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会长李宝库在昆明表示,中国正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约1.69亿。预计2050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占三成,达31%。
按照这个预测比例,按照中国现有人口来算,到2050年中国的60岁以上老年人将有4亿之多,到时绝对数量可能还会更多。
李宝库还表示,“421”(即一对夫妇赡养四位老人、生育一个子女)的家庭大量出现,使赡养老人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空巢老人”在各大城市平均比例已达30%以上,个别大中城市甚至已超过50%。这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需要关注的是,“421”的家庭模式在即将步入60岁以上的“50后”一代人身上将体现得更加明显。
在网络上,记者看到有一些专门由“50后”建设起来的讨论问题的论坛,有很多“50后”就在论坛热议自己这一代人的养老问题。从大家的发言中,记者发现大多数人持有同一种观点:担心以后儿女分身乏术,无法同时照顾4个老人。就算儿女再孝顺,双方4个老人的压力压在2个人身上太重了,孩子就算有孝心,也做不了太多。为此,他们都认为去养老院或者是托老所等地方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并希望政府可以考虑这种特殊情况,多发展一些有公益性质的养老机构。
中国自古就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的说法,网上议论的大多是如何减轻子女的负担。有一位叫做“只求开心就好”的网友就这样说道,我就是50后生人,我一直在想这样一个办法养老,就是找几个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大家吃住在一起,相互照顾,完全可以对付一般的小病小疼,这样就给儿女减轻了很大的负担。孩子们已经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很累了,不要再累他们。实在不行,也要根据自己子女的实际情况来考虑。
发帖人的想法让人不禁感叹。“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中国人喜欢团圆,曾经的“春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唱湿了多少老母亲的眼角。尤其是对“50后”的这代即将步入60岁门槛的人来说,他们经历了上山下乡,经历了“文革”,经历了改革开放,经历了独生子女政策的开始执行。大多数人膝下只有1-2个孩子。他们现在不仅自己即将步入60岁,而且还处在社会老龄化的拐点上。再加上各种政策和福利的不完善,他们的养老日后或多或少会带来一些问题。
老龄化加速发展
我国目前不仅老龄化人口多,而且发展速度快,已居全球首位,并快速步入“少生、少死、高寿”的老龄化社会。
仅在2000年2007年7年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1.26亿增长到1.53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从10.2%提高到11.6%,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相当于欧洲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总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预计,2053年以后我国老年人口开始进入缓慢减少阶段,但到2100年时仍将有3.5亿以上的老年人口。
按照国际公认标准,65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7%以上,或者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10%以上,就是老龄化社会。从人口结构上看,我国在2000年底就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但是,目前的各类老年人福利机构近4万个,床位数近160万张,也就是说,平均每千名60岁以上老年人只拥有不足9张床位。
造成这样的发展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人口生育率急剧和大幅度的下降。另一方面是死亡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这也是学界所公认的原因。两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终表现为全社会人口中老年人口过快增长和比重的加大,从而使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
第一个原因不可否认的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有很大关系;同时,死亡率的下降也得益于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疾病控制、卫生条件及生活质量快速提升。
计划生育政策在上世纪80年代末急剧下降了生育率,控制了中青年人口数量的按比例增长。因此从2009年开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增长还将持续增长,老年人口比重还将增长。
1980年中国实施计划生育政策时,有些人就担心政策将导致一些新的问题的产生,如人口的平均年龄老化、劳动力不足、男性多于女性、一对青年夫妇供养的老人会增加等。事实证明,这种担心不无道理。
实行一胎后,性别比例很快就失衡了;中国在1999年就出现老年化现象;养老金出现短缺现象;2004年时出现用工荒的问题;还有就业问题,事实并没有像当时实施计划生育时那样缓解就业压力,而是增加了就业压力。
目前的中国是9个劳动年龄人口对应1个65岁以上老年人口,且只有城市4000多万老人享受养老金,养老金缺口仍很大;过30年,中国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将为3∶1;2050年中国劳动人口和老年人口的比例为2∶1。
这样不断增大的比例意味着劳动力将逐步的减少,而劳动力的减少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国力,也会引发很多社会问题。比如高度老龄化的日本,在上世纪50年代以来,劳动力是增加的,有了辉煌,当时日本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社会问题都能在发展中解决,日本经济朝气蓬勃,很多社会问题在发展中被稀释了,经济也很稳定。但上世纪90年代开始,总劳动力减少,很多问题出来了,由于老年化的原因,导致了一些新的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更重要的是如日本新首相菅直人所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纽带和联系弱化了。事实上,日本有不少上百岁的“空巢”老人失踪或者死亡是没有人知道的。
有学者针对上半年广东的“民工荒”表示,未来20年内,应容忍亚非国家向中国大量移民、据预测,未来劳力缺口达到1亿以上,中国将形成大规模的移民潮,成为除美国之外,容纳全球性移民最多的国家。
经济社会下的老龄化问题
老龄化本身可能并不能被称为是一种社会问题。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生活富裕,抚养下一代的成本增加,绝大多数人可能都会选择少生孩子。人口年龄自然会趋向于高龄化。再加上老年人的寿命不断延长。人口结构很容易变为中老年人的比重不断增加。就像曾经的发达国家所经历的那样,人口的老龄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是迟早会出现在正在发展的中国。可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过程却问题不断。
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即将进入老年阶段。由于他们中相当一些人生育时正好赶上了“独生子女”政策,晚年时大多数人可能会选择老年福利机构来养老。数据统计方面,截至2009年底,全国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8060个,床位266万张,收养各类人员211万人。但是,按照国际上5%的老年人要利用机构养老的经验,中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现在缺口达540万张,是现有床位数的200%。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可怕的缺口。农村的问题更为严峻。步入老龄化的人劳动力自然会受影响,由于农村不少劳动力都在往城市聚集,农村的老年人由谁来照顾,这个问题社会似乎都缺乏准备。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亲情的慰藉方面。就像日本孤独老人死了都没有人知道,中国虽说情况不至如此,但是防患同样的问题在中国发生至关重要。在我国人口流动规模大、范围广的前提下,父母子女间的情感需求经常难以得到满足。老龄化问题,有了资金保障,有了服务照料,前两者都可以通过政府、社会来解决,但是情感的慰藉,却只能由子女来完成。这种情感需求无可替代。但是在我国,家庭养老的压力却越来越大,子女就业谋生往往不在本地,照顾老人有诸多不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