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生张以升在典礼现场向读者鞠躬致谢 实习记者 于卓 摄

获奖的“黄马甲”员工上台领奖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读者节结束,台下的读者高声喊着“明年再见” 本报记者 苗波 摄
感恩 4000多条意见和建议,珍藏于心
互动 读者与记者编辑面对面,携手办报
快乐 细雨绵绵竞技唐运会,其乐融融
分享 54项、超过10万元大奖,送给读者
读者是一份报纸赖以生存的基础,13年,在万千读者的支持和鼓励下,《华商报》在这座城市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与这座城市息息相关、风雨情深。“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是《华商报》始终遵循的宗旨,“每天第一眼”是《华商报》与广大读者真诚的约定,为了感恩读者、回馈读者,从2009年起,本报特为读者设立节日——“读者节”,经过两个多月的策划、讨论、准备,“第二届华商读者节”于8月4日正式拉开序幕,“邀请读者评报”、“今天我办报”、“华商唐运会”等多个主题活动在19天的时间里,大大拉近了我们和读者的关系。
华商感恩
感恩
读者评报我们的动力和方向标
读者对报纸的意见一直是我们最重视的环节。8月4日开始的“读者评报”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4000多位热心读者、网友通过各种方式发来了他们对《华商报》的意见和建议。从80岁的老人到新锐的“90后”,从专家、教授、商界精英到普通市民,大家的建言打印出来,厚厚的一摞。我们用了9天的时间对大家的建言用专版进行了集中展示,见报的就有200多条,还有很多因版面限制无法见报的建言都被我们珍藏起来。
祝福的、夸奖的,声声入耳;批评的、建议的,铭记在心。您的每一条意见和建议都是报纸前进的动力和指向标。大家希望看到对社会进步有推动作用的《华商报》,希望《华商报》成为市民的贴心人。其实,理性、善意、建设性也是本报当下办报的理念和方向,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更是坚定了我们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信心。
互动
读者办报我们和读者的沟通更直接
为读者服务,让读者参与进来是本届读者节的宗旨。“今天我办报”是我们特为那些想要过把记者、编辑瘾的读者和网友设置的主题体验活动。我们从参与评报的读者中选出60名读者参与其中,近20名“摄影大讲堂”的摄影爱好者也要求加入其中当一回“摄影记者”。16日起,这些“公民记者”、“公民编辑”在本报记者、编辑的协助下,完成采访、编辑任务,并制作出一份有16个版面的“读者特刊”,特刊于20日出版。这是一份凝结读者、网友的意见和建议,近80位“公民记者”、“公民编辑”心血的作品。读者、网友和我们的记者、编辑携手办报,互相学习,既了解了彼此的需求、感受,又沟通了感情,从此,我们彼此更加亲近。
快乐
“华商唐运会”读者的笑声是我们最大的收获
21日9时30分,“华商唐运会”在西安市劳动南路的大唐西市开锣,捶丸、击壤、投壶、蹴鞠、滚环、顶杆、甩绳、踢毽等,现场8个古代的竞技项目吸引了众多读者的参与,虽然细雨绵绵,但直到“唐运会”结束,大家仍热情不减。
上至80多岁的老翁,下到三四岁的孩童,大家同场竞技,竞争激烈而又互相帮助,其乐融融。难得的是,有不少读者、网友主动加入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现场更有热心读者默默地为忙碌的工作人员打伞,这些无声的细节是读者对华商人的认可,更是多年来对华商人关爱的体现。
分享
大奖送出54项超10万元回馈读者
除了吸纳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办好这份报纸,回馈读者是表达感恩之情最直接的方式了,因此,本届“读者节”我们共设置了54项大奖,奖品价值超过10万元。
■读者办报获大奖“读者特刊”评选出的15个奖项在昨日的颁奖典礼上给予奖励,他们获得了由西安国美电器为本届读者节提供的26英寸液晶电视、享受高清视听感觉的蓝光DVD以及最新款的数码相机等丰厚礼品。国美电器的相关负责人称,《华商报》的读者同时也是国美电器的消费者,希望这些奖品能够为“读者节”锦上添花。
■重奖热线报料人
新闻热线是报社赖以生存的生命线,随着网络和无线技术的发展,报料也包含了QQ报料、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在城市各个角落的读者同时也是我们新闻线索的报料者,是新闻生动、鲜活的源泉。从8月4日到8月19日,我们对打进热线的报料人进行“最具新闻价值”的评选,并给予500元现金的奖励。
此外,在“华商唐运会”现场、颁奖典礼现场,优秀的华商网友等都有不同类别、不同价值的奖项送出。我们对连日来广大读者、网友们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感谢,期待明年我们再相逢!
感动
借助“黄马甲”连通千万家
“黄马甲”是《华商报》发行队伍的称号,几乎和报纸同时诞生。配送报纸,他们是传递新闻资讯的使者;沟通读者,他们是《华商报》伸向千家万户的触角,他们用自己平凡的工作、朴实的情感完成和读者心灵的对话。
本届读者节“评选身边您最信赖的黄马甲”活动得到读者的广泛参与,8月4日到8月9日开通的热线电话几乎没有停过。从8月5日起,我们对读者推荐的候选人进行了分批报道,8月14日,推荐指数最高的20位候选人见报接受读者的投票,最终从20位候选人中选出了10位明星黄马甲。本次评选是广大读者对“黄马甲”队伍十几年来工作的肯定。
读者感动
感恩
牵手行动受助贫困大学生感恩社会
昨晚,在“华商读者节”颁奖典礼上,一段时间里,始终绚烂的色彩被黑白灰所取代。“他们也有梦想,他们也渴望飞翔……”在一段黑白VCR中,一个个贫困大学生的特写缓缓滑过,一张张稚嫩的脸庞上书写着沉重。他们都是华商报2010年“牵手行动”中报道过的贫困大学生,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让他们圆了大学梦。
自2002年始,华商报已连续7年组织助学活动。昨晚颁奖礼上,贫困大学生张以升的故事感动了每一位观众。张以升是西安市长安区人,父亲3年前因肺癌去世,母亲常年在外洗碗供他读书。今年,张以升以633分的成绩被西安交通大学录取。
张以升站在颁奖礼舞台上,略显局促,一遍遍说着:“感谢华商报,谢谢好心的人们,我会努力学习,以后依靠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的贫困学生。”
互动
真没想到我拍的照片上了头版
“你看,我的照片发在了读者特刊的头版,获得这个奖项,今晚我真的很开心。”昨晚,79岁的张和卿老先生拿着“读者特刊”笑着说。他获得了本届读者节“最优摄影奖”的二等奖。
张大爷说,他一直爱好摄影,读者节开展“摄影大讲堂”活动,他每期不落。“没想到,在一个雨天,我意外碰到的交通事故照片竟然上了读者特刊的头版,还获得了二等奖。”张和卿老人已经订阅《华商报》13年了,他说他每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华商报》,“《华商报》已经成为了我的精神食粮。”
西安外事学院大四学生王泳桓获得了“最优稿件奖”三等奖,他说,得知获得了这个奖项,有点意外,“获奖的感觉真棒!”
快乐
激战唐运会从赛场PK到舞台
昨晚,“唐运会-快乐篇”为“华商读者节”颁奖礼掀起又一个高潮。
两位“华商唐运会”的幸运获奖者来到了颁奖礼现场,与华商报社副总经理相伟一起参与现场“投壶”竞技赛。最后,两名幸运获奖者每人获得了价值3000元的联想“乐PHONE”手机一部。
两轮比赛,双方旗鼓相当,相伟意外投中后,两位“唐运会”幸运获奖者压力陡增。一个,没进,两个,没进,没有想到,在最后一箭时,幸运获奖者突然向前大跨一步,将箭“放”入了壶中。“恭喜你!投进了!”大家一起欢呼着。
分享
订了13年华商报今天开回一辆车
“今天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日子。”坚持订阅《华商报》13年,并因此获得一台比亚迪F0的读者刘瑞仓说。
刘瑞仓被宣布中奖后,坐在他和老伴方绪香周围的观众纷纷欢呼,主持人说:“有请大帅哥上台领奖!”听了这句话,75岁的刘瑞仓笑意盈盈,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缓步走上舞台。
华商报社社长周怀忠亲自将比亚迪F0的钥匙交给刘瑞仓。掌声和叫好声响成一片,闪光灯不停亮起。看着老伴成了当晚的“大明星”,坐在一楼最后一排的方绪香笑眯眯地说:“我没想到他能获奖,太意外了。”
方绪香说,自己和刘瑞仓同岁。退休前,刘瑞仓是西安石油仪器厂的高级工程师,自己是厂属幼儿园园长。两人自从退休后就开始订阅《华商报》。刘瑞仓爱看评论,方绪香爱看新闻。13年来,从繁峙矿难到“抗击非典”,从杨利伟进入太空到国庆60周年,《华商报》每一次刊载的重要新闻和评论都给两人以深刻印象。方绪香说:“希望《华商报》越办越好,我们要一直做它的忠实读者!”
晚会结束后,两人在读者羡慕的目光中走出会场,去和新爱车合影。谈起车的用途,方绪香说:“让儿子开着带我们去兜风!”
感动
14年老订户“我要做终身读者”
14年老订户?没错。读者赵宝德已经订阅了2011年全年的《华商报》。赵宝德本是沈阳人,50年前,他从东北来到西安市阎良区。13年前,赵宝德开始订阅《华商报》,3年前,为照顾上中学的孙子,他来到西安儿子家中,从此在阎良、西安两地来回跑。因担心自己长时间不在,单位或儿子家报箱被报纸塞满,他就拨打了黄马甲服务热线96128,告诉工作人员,请黄马甲把报纸转送到阎良或西安家中,“我一打电话,他们第二天就准时送到,真是不简单。”“真实快捷,内容丰富,服务周到。”提起《华商报》和黄马甲的优点,赵宝德如数家珍,他说:“我要做《华商报》的终身读者。”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敬江晴 陈思存 实习记者武敦煌 高樾 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