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评论员
8月18日,中国新闻摄影最高荣誉“金镜头”奖颁出,照片《挟尸要价》以全票赢得最佳新闻照片奖。长江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李玉泉19日撰文质疑,指责照片作者和刊发媒体“误读照片,制造假新闻”。一时间舆论哗然,“金镜头”组委会启动调查。昨日,“金镜头”组委会正式公布调查结果,最终认定《挟尸要价》的新闻是真实的,不存在造假问题。
应该感谢李玉泉!如果不是他的旧闻新炒,也许大家已忘掉了去年荆州大地上那个善与恶交织的故事,已停止了对见利忘义、亵渎英雄、公权缺位等丑行的鞭挞与省思。尽管对真相的质疑从来都是一个社会正常的表达,但与一个表达日渐自由的时代相匹配的,应当是公众对真伪辨析能力的提高,是对真相背后主次矛盾的把握,当有一种质疑正在用细节上的技术纠缠来遮蔽和诱导最大的现实真相时,理性告诉我们:要不遗余力地探寻微观的真相,更要矢志不渝地追求宏观的真相。“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如同真理经得起冰与火的考验,《挟尸要价》也经住了质疑与非议的考验,最终证明,它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切开了社会弊病的一个脓包,揭开了湖北荆州英雄义举背后罪与罚这一冰冷的现实。
《挟尸要价》照片能连续获奖,正是因为它冲击了公众的灵魂,震撼出无尽的痛感。正视“挟尸要价”,本身便是正视社会的道德底线、人性的自我救赎、公权的职责担当。所以所谓“挟尸要价”照片之争,绝不是无聊的口水之争,争论之上,还有着与“挟尸要价”同样残酷、同样需要检视的严峻现实。因为这场争论,我们才知道,拍摄者真实信息披露后竟然无法在当地生存而不得不远走他乡;我们才知道,“揭丑”的新闻图片当初为什么无法在当地发表;我们才知道,水面上的政府职能仍然缺位,今年同一地点竟然“又出现了捞尸事件”;我们才知道,滋生“挟尸要价”的那一套打捞江湖与游戏规则还在……英雄已矣,残酷继续。
《挟尸要价》的宏观真相、最大真相正在于此,照片不过是现实的一个缩影,缩影背后隐含的那个沉重的病象才是我们的关注所在。
为什么这样一个画面如此惊心动魄?因为康德说过,一个有价值的东西能被其他东西所替代,这是等价;与此相反,超越一切价值之上,没有等价物可替代,那是尊严。正是生命尊严包括对遗体的尊重,深入人心,成为这个时代跳动的最强烈的音符,所以,当一个生命的尊严被金钱所践踏、被他人所蔑视,但凡良知之心如何不被震撼,内心如何不是跌宕起伏啊。
为什么一个“挟尸要价”的事件自始至终都成为一场公共事件?因为在道德沦陷之处,人们更能激发一种道德的呼唤;因为在血酬定律横行、丛林规则肆虐的领域,人们更加渴盼正义的阳光普照;因为在冰冷袭人的环境里,人们更期待有一种力量,能像阳光一样融化社会的冰霜。
尽管冰冷的现实在媒体、新闻人的揭示下,给人以极大的震撼,有时甚至有些残忍,但刮骨疗伤从来都是先要找到病灶,温暖人心从来都是先要找到冰冷所在。所以,无论是“挟尸要价”的揭露,还是所有冰冷现实的揭示,都是希冀最终通过人道关怀传播希望,给社会给所有人以温暖。
由此而言,“挟尸要价”已经引发的种种事件,更像这个社会的一个符号——— 媒体担当责任揭示真相的符号,社会出现病象需要诊治的符号,民众渴盼事实真相、表达欲望日益旺盛的符号,人道主义、生命尊严高于一切的符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