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见坤的房间里,几乎全是书。 记者翟小雪 实习生石婷 摄
不能这样办!
西安晚报讯(记者郭欣实习生郭小慧) “他很可能上不了复旦,但照样能圆国学梦,也祝他几年后能考上复旦的研究生”。昨日,本报众多读者表达了对孙见坤的祝福。
读者祝福 上不了复旦也能学国学
孙见坤的经历经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有评论说这是“尽管牺牲了一个人,但却保证了高考的公平公正性,公平比国学天才更重要”。也有评论说“陕西省招办思想僵化,墨守陈规,葬送了天才的前途。”
“但现在,似乎说什么都没用了,他很可能上不了复旦。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能继续钻研国学,即使读了山西大学的法学专业,他仍然可以圆自己的国学梦,因为他有这个能力。再说本科之后还可以考研啊,相信到那时复旦仍然会欢迎他。”读者李女士昨日给本报打来电话,表达了自己对孙见坤的祝福。她希望孙见坤不要受此事的影响,到了大学后继续努力,将自己在国学方面的才华全部施展出来,为以后深造打好基础。刘先生也认为,虽然在哪所大学就读很重要,但学校不是决定一个人未来的唯一条件,“二本院校也能培育出很多优秀人才的,更何况他在国学方面有天赋,只要肯努力一定能作出一番成绩。”
“不管上哪个大学,我都不会放弃对国学的学习,以后考复旦的研究生。”记者采访时,孙见坤这样说。对于不能上复旦,他虽然也感到遗憾,偶尔会叹气,但却并没有影响他的情绪。
专家意见 省招办可以考虑大胆些
对此,中国教育学会理事、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许建国表示,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复旦大学的8位教授联名写请愿书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表现,是为了国学的发展考虑,是正确的。从招办的角度来说,按照国家政策,分数线没有达到要求不可能投档,如果投档了,那其余分数不够的学生也去纠缠,招办怎样作答,所以招办也没错。
许建国还说,虽然这样,却并不意味着没有解决方法,国家刚刚公布今后十年教育规划,强调招生制度的改革,比如中学校长推荐制。如果能被复旦的教授看中,省招办为什么不能从改革的角度看问题,为什么不能为国家多培养一个国学人才?因为不是人人都能被8位教授同时赞赏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拿钱买来教授的联名书的。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讲,省招办可以考虑大胆一些,也可以向上级请示汇报,解决这个已经出现的问题。他建议网络、媒体就此展开讨论,讨论高校的招生问题,保证我国教育能真正做到素质教育,也希望以此事作为突破口,促进我国教育体制变革。
媒体观点
一方面,我国的大学特别是名校总是期望加快改革步伐,不拘一格招收到自己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在社会公信力缺失的背景下,社会总是怀疑离开了分数这条硬杠杠,所谓的“破格”是否会存在猫腻。有高校负责人认为,抛开现象看本质,“孙见坤事件”有许多令人值得反思的地方,不是某个省的招办太“保守”,而是我们的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还需要社会诚信、社会公信这个大前提。
——《新民晚报》
此次事件暴露出自主招生改革的制度和利益障碍,其每想进一步,都会遭遇巨大的阻碍。有来自舆论的,舆论担心自主招生会带来腐败;有来自行政权力的,教育原本就没有脱离行政权力而自主;还有来自地方招办的,他们要捍卫自身在传统统考统招中的那些权力。其实可以看出复旦等高校在地方招办前的小心谨慎,他们并不愿意和陕西省招办“搞得太僵”。来年招生,大学和地方招办的博弈还会继续进行。
——《新京报》
俗话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这等于是说,人可以灵活地运用制度。但我们都知道,一灵活,制度往往被玩弄于股掌之上;一不灵活,活人就要被尿憋死。其间的分寸该如何把握,在咱们国度真是一门艰深的学问。不管怎样,因录本科而刻板,因招硕博而放任,显然全不解录与招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果我们只是在谈论往事时津津乐道,“往事”再现便缩起头来,向外摆手,谁还能说叶公好龙只是寓言?
——《南方日报》
争议:选人才和平等如何兼顾
有网友的担心可能也是陕西省招办的担心,就是怕开了这个“口子”之后,“条子生”“关系生”之类的各种问题会接踵而至,以后可能会冒出更多的特例。“如果分数不到线的,都通过各个高校的坚持和教授、老师的推荐进入名牌大学,那岂不是乱了套了。”
而更多的网友则呼吁在现有的招生机制之外建立一种新机制,使高校招生实现选拔人才和录取机会均等的有机融合。【详细】
回顾:8名教授请求录取1名落榜国学天才 遭陕招办拒绝
8名复旦大学教授联名请求学校破格录取一个“天才”。但因高考成绩6分之差,省招办拒绝投档。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的高三应届生孙见坤征服了教授的心,也摸到了大学的门,却“搞不定”招办的章。【详细】
下一页:偏科严重却终成大师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