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19期
 
  导读:又到一年高考时,而作文再次成为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不管是题目、体裁、文体,还是即将出现的满分作文、零分作文,都将引爆一个又一个新闻热点。至于高考作文里面能否使用网络语言,其实已经争议多年,却一直都没有得到共识。虽然阅卷者大多强调不要使用为好,但每年仍有不少考生在“冒险”,将各种热门网络词汇掺入作文里。
 
调查显示五成网友赞成高考作文使用网络语言
 
高考作文慎用网络语言 出现“神马”分数或成浮云
受网络聊天习惯影响,一些学生写作文会时不时冒出“神马”、“杯具”、“洗饭”等网络用词,甚至还使用表情符号。郝春怀建议考生,在高考作文中最好不要出现这些不规范的网络用词。 ... [详细]
 
上海高考语文作文出现“神马”等词将被扣分
据《新闻晚报》报道,昨晚,2010年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周宏来到本报,接听高考热线(63527488)。周老师还认为,好作文通常符合“三趣”,也就是有“理趣”,有“情趣”,还有“意趣”,就是说,既有理性,又有感情,还有一定的情调。... [详细]


  热点调查
 
高考作文慎用网络用语,对此你怎么看?
A、可以,网络语言是汉语言生机勃勃的表现
B、不可以,网络语言对母语是一种恶搞和污染
C、无所谓
  
 
 华商网友
 
 

作文有“神马”,分数是否该成“浮云”?

 
  顶:不该,有助于考生的思想表达
 
   其实很多网络词汇,已经在生活中广泛使用了,就比如‘给力’,都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了,这样的词如果用在作文中,怎么能算做错别字呢?现在很多中学生在写作文时,都会很自然用到一些很生动的网络语言,只要不是生造词,读来让人云里雾里的词语,而是来源于生活的词语,就可以用在高考作文中。但是考生也别太出格,像什么新人类语言、火星文、穿越文,一堆莫名其妙的符号,这些就别用在高考作文里了。
 

   一位高考作文阅卷专家表示,其实每年优秀作文里都有一些写得很“潮”的,只要是内容切题,新颖,完全可以不拘一格,干嘛把语言框这么死?语言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像江苏高考作文题,前年是《品味时尚》,去年是《绿色生活》,都是很时尚的话题,一些考生用的词也很时尚,我们一样很欣赏。至于偶尔夹杂外语单词,也没必要太计较。《战争与和平》俄文中夹杂着法文,就连《红楼梦》里还夹杂着洋文呢,你能说它写得不好?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网络语言已经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给力”、“神马”、“有没有”等一些特殊的网络用语不仅成为了年轻一代日常交流的重要词汇,而且成为了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众多媒体的常用语言。高考作文禁止使用网络语言,让考生的文章构思受到一定限制,时时担心误用网络语言而扣分,不仅不利于考生参加考试,而且也不利于语言的发展。

 
 踩:应该,语言垃圾该剔除
 
   使用“伤不起”“神马”等,将给高考阅卷造成一定麻烦,随意使用网络语言,不常上网的老师可能看不懂。网络语言进入作文,也许对评卷老师是个挑战,不同老师不同标准,最终伤害的或许是部分同学。出现各种“火星文”的应该一词一分都扣了,零分为止,这种恶俗的风气不能长。
 

  孩子们应学好传统语言,过早地接受网络语言对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有负面影响。这些网络词语被学生用在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这种网络语言的泛化是一种“语言垃圾”的形成,糟蹋了经过几千年形成的汉语言文字体系。放着好好的中国话不说,老祖宗的好东西都给糟践了!不然中国汉字会被弄得面目全非了。

 

  写作文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生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在作文中使用不符合语言规范的网络语言,不利于学生学习规范用语。限制网络语言不能只局限于高考作文,现在的很多媒体都在使用网络语言,什么“给力”、“神马”,而媒体的使用对公众的影响其实才是最大的。

 

  网络热词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多热得快,冷得也快,生命力短暂。刚出现的时候,几乎到处都用,过上一段时间,就逐渐被新的所取代。网络热词这种不稳定性,多变性和不连续性,不符合语言文字本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果高考作文为了迎合潮流,贸然将其录用,随后却发现已成“死词”,不仅是个笑话,更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伤害。

     

 

高考作文禁用网络热词 到底“给力”不“给力”?


高考作文拒网络热词不必“一刀切”
  高考语文考查的是汉语的规范使用,对于那些生编硬造、不符合现行语言规范的网络词语,理应明确拒绝。但语言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很多网络热词其实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所谓的网络词语和规范用语之间并没有一个明显的界限。如果“一刀切”地对所有网络词语都“格杀勿论”,很可能会“误伤好词”。比如“躲猫猫”、“打酱油”等网络词语,本身就是脱胎于现实当中的新闻事件,其形成过程和常用的成语典故有共通之处。只要用得合理不但不会影响读者的理解,而且还会为文章增色。
  在现代社会,网络和网络语言渐渐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面对网络词语,高考试卷和阅卷教师都不能“打酱油”置身事外。连一向严肃、在国内堪称权威的《人民日报》都可以与时俱进,思想活跃的高中毕业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词语却要“格杀勿论”,简直太不给力了!【详细

 
作文有神马,分数成浮云?

高考作文不必拒绝网络语言
  高考作文刻意地排斥网络语言,表面上的理由是为了保证文字的纯净,实际上是漠视社会文化的嬗变,拒绝与网络语言对接。“神马”、“有木有”是地域方言的发音不同而来,“给力”、“伤不起”则是文字语意上的创新发展;至于“我爸是李刚”更是社会事件的注脚,亦是公众对不公平现象的情绪表达。由此可见,网络语言在高考作文中灵活使用,并不会破坏文字的观赏性,反而有助于考生的思想表达。而一味的拒绝网络语言,则是教育思维僵化的体现。【详细

高考作文用词不该与世隔绝
  “给力”这样的词,不仅家喻户晓,报刊、电视、广告上随处可见,甚至政府公文里也在使用,而不少地方的民警也在大量使用“咆哮体”,将“伤不起”“有木有”用于提醒市民防盗防骗上,收到了不错的效果。大人都在用,政府部门也在用,学生为啥就用不得呢?若是学生在作文中恰如其分地使用“给力”之类的网络热词,文章能更生动、更“给力”,为啥就要被扣分呢?若是真有阅卷老师连“给力”都不懂,这样的老师算是彻底落伍了。相信阅卷老师不会不明白“给力”是啥意思,这不过是个托词,封杀网络热词是为了维护高考作文的所谓权威性和严肃性而已。【详细

高考拒“给力”,其实很靠谱
  网络热词有个显著特点,就是大多热得快,冷得也快,生命力短暂。刚出现的时候,几乎到处都用,过上一段时间,就逐渐被新的所取代。网络热词这种不稳定性,多变性和不连续性,不符合语言文字本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如果高考作文为了迎合潮流,贸然将其录用,随后却发现已成“死词”,不仅是个笑话,更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伤害。而且,有些网络热词,其实是建立在对现有语言文字的颠覆、曲解之上的。语言文字不但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科学,过分的颠覆和曲解,只会破坏语言文字的严肃性、权威性。
  高考作文拒绝“给力”,不是傲慢和偏见,更不是迂腐之气的流露。套用一句正在很热的网络语言贸然录用未经时间检验的网络热词,语言文字“伤不起”! 【详细

 
  他们在微博上说——
编辑:孤独一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