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运动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铅砖”。
吴家村的匠人
在秦始皇陵周围的传说中,有的和当地现状巧妙对应。
临潼有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秦始皇陵地宫打得很深、很大,里面放了很多宝贝,秦二世害怕传出去被人盗墓,下葬这天,在地宫里搭戏台唱大戏。修陵的工匠们都进去看戏。正在大家看得津津有味时,“咚”的一声,4个墓门都关上了,工匠们一下都封到里头,只出来了一个人。这个人是来自陵北边吴家村的吴姓瓦匠。由于他手艺高超,修陵时被请到各工段做指导,知道墓室里水道全貌,从水道里逃出来,然后改姓换名隐居下来。
下陈村67岁陈志华说,至今秦陵街道鱼池村吴东、吴中自然村瓦工等匠人多,其中瓦工最有名。
吴中自然村63岁吴永仁告诉记者,他们这个自然村有四五百人,其中瓦工有20多个,也有贴地板砖的,搞装修的,铺地板的一天能挣到180元到200元。
“9顷18亩”
秦始皇陵周围,还有许多当地人特有的语言。
5月4日,陈方道给记者介绍情况时,“秦始皇陵占地9顷18亩”刚一出口,旁边一过路妇女就说他,你是咱当地人。
“过去秦始皇陵大,年代多了,垮一点人们挖一点,现在吃进去了很多。”陈方道说。
关于秦始皇陵封土,当地有个传说,是取自咸阳原上,而且是炒熟的。自知于过去运输能力不行,靠人海战术传递土。当时人穿大襟衣服,用大襟把土我撩给你,你撩给他,就这样一个接一个传递到临潼。由于土是炒熟的,秦始皇陵上不长草木。
秦陵村岳沟自然村87岁岳天哲说,他小时候陵上只长不到1尺高的碎蒿蒿,再长不高,其他啥都不长,连酸枣树都没有。过去人没有啥烧,冬天就拿棍把陵上的草一扩,当柴烧。解放后劳改队犯人来开荒,翻了地,种了几年荞麦、菜籽,这样才能种庄稼。
“上世纪80年代以后秦陵村在陵上栽了石榴树。”岳沟村59岁岳运动说。
取土余下的鱼池村
秦始皇陵周围流传许多解释当地地貌的传说,很多和秦始皇陵有关。
鱼池村一带地势低洼,对此,当地有个传说:从咸阳传递来的炒熟的土做了封土表面,大部分封土取自鱼池村一带。由于修秦始皇陵取土,把鱼池这一带地方挖低了。
就鱼池村来历,鱼池村75岁房广解释,由于秦始皇陵封土取土,剩下了个几平方公里的大坑,积水成池,因此最早叫余池村。后来因为池里有鱼,改为鱼池村。
在秦始皇陵封土西南约100米、紧贴陵园内城外墙的地方,有个深五六米、宽10米左右的大沟,名曰霸王沟。传说,项羽带兵打过来,到了秦陵跟前寻宝。看秦始皇陵这么大,不知道宝贝埋在哪,就让部队从岳沟自然村往秦陵封土方向挖,挖了一个大沟,挖出9瓮金子、9瓮银子。项羽部队里有修过秦始皇陵的人,说不能再挖了,秦始皇陵里有飞刀、暗箭等暗器。项羽这才吓得不敢再挖了。
岳运动告诉记者,霸王沟是个人字形沟,东西向的沟正好接在南北向沟的中间。他家原来就住在霸王沟南北向沟的北段,因为住在沟里的多为岳姓人,因此村名叫岳家沟。
这类传说,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关于鱼池村,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渭水》有记载: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污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在秦始皇陵东北五里,周围四里。现也有专家考古认为,鱼池村的低洼,为修秦始皇陵取土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