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网 > 新闻 > 国内

积极地推进农民工进城落户 大城市需符合特定条件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2-11-13 04:16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今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

  带来就业压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广网】现在中国经济出现了放缓的一些迹象,我们国家的就业会不会受到影响?

  【杨志明】目前,经济增速趋缓对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今年1-9月份,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城镇新增就业增幅从4月份以来有所下降,岗位需求有所减少,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有所增加。从长期来看,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近700万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相互交织,给就业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下一步将采取更加有力措施:第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包括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第二,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包括引导更多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就业创业;第三,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四,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尤其是将上亿农民工由普通工培养为技工。

  大医院看病还比较难、比较贵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一轮医改已启动三年,也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也有群众反映,实际感受并不明显。您如何看待?

  【朱之鑫】为什么现在有一部分群众感觉还不明显呢?我想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城市特别是城市中的大医院看病还比较难、比较贵。二是我们的医保水平还比较低,和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保健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实际上,下一步医改要着力解决这三个问题,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特别是公立医院改革要以县级医院为重点,提升服务能力和实施管理运行方面的综合改革,力争使90%%的群众看病能够在县域内得到解决。

  从城市的大医院的改革来说,正在进行试点。总的想法是,还是要破除以药补医这个关键的矛盾点,并全面推行便民的措施,降低群众看病的费用负担,方便群众看病就医。

  环境出问题要从经济政策找原因

  【人民日报、人民网】今年上半年氮氧化物、氨氮减排形势非常不乐观,在前一阶段发布的上半年的质量公报里面,有些城市、地区的二氧化硫的排放还有大幅的反弹,怎么看待这个困难?怎么应对这个困难?

  【周生贤】“十二五”在原来控制两种主要污染物的基础上变成了控制四种,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去年,氮氧化物不降反升,两会期间代表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会议结束后,我们采取了涉及四个方面的措施:第一,进一步加强结构减排。第二,大力推进工程减排,新上了一些减排工程,通过大工程来取得新的突破。第三,严格管理减排,落实责任考核。第四,把价值规律、市场机制引入了节能减排。具体说,脱硝电价起到重要作用,凡是脱硝的电,每度电加8厘钱。采取这些措施以后,今年上半年,四种污染物都开始下降。实践证明,正确的经济政策就是正确的环境政策。环境上出了问题,就要从经济政策方面找原因。所以,今后的节能减排,我们将更多地运用市场的机制和规律,来解决节能减排的问题。

  本报特派记者张小刚

  北京报道

  >>镜头外的记者会

  两位11岁小记者也挺忙

  在昨日的记者会上,一有提问的机会,两个小小的身影就高高地举起手臂,但最后还是未能如愿。说这是两个“小小”的身影,不仅是说他们的个子矮,还因为只有11岁。

  会后记者采访了这两位小记者。女孩叫张露源,男孩叫孙佳鹤,都是中国少年报的小记者,他们也是十八大注册记者中年龄最小的。张露源说,因为自己年龄小,采访报道任务也不多,主要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对一直举手但最终未获得提问机会,她说,为了这次提问,准备了很长时间,做了很多功课。

  别看小小年纪,他们当记者有两年了。记者会上,张露源准备提关于小学生小餐桌安全的问题,孙佳鹤更关心科技方面的问题。两人现在还都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小记者只是他们的“副业”。

编辑:王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