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茫茫戈壁星汉灿烂
最后的行程,以敦煌为终点,自然是实至名归。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敦煌南枕祁连,西接罗布泊,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现代人对敦煌的印象,可能许多来源于著名的“飞天”。在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即矗立着创始于公元366年,历十一朝的莫高窟。窟区全长1600多米,现存各代洞窟492个,均在山崖而成。洞内共有彩塑3390尊,有壁画4.5万平方米,排列起来可以布置成长达45公里的画廊。
莫高窟的飞天,在许多洞窟中都有,姿态各异,绝无重复。环抱琵琶,口衔长笛,轻舞飞扬,飘逸无比。在莫高窟148号窟,形似石棺的窟内横卧着释迦牟尼80岁的涅槃像。佛祖神态安详,而体态则有着盛唐时期流畅的曲线。窟顶的千佛壁画,颜色绚丽,历千年而如新。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所说的“敦煌者,中国学术之伤心地也”刻字就立在王道士的三清观中。敦煌文物、经卷的被劫,在余秋雨的《道士塔》中亦有详细记述。在莫高窟的17号“藏经洞”中,如今除了高僧洪辨的坐像,已经空空如也。
吕卓民教授面对历经劫难而又傲然屹立的莫高窟,感慨良多:“只有在强盛的国家和伟大的时代,这些珍贵的文物古迹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才能给后世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
停笔之时,我们正走在从敦煌归来的道路上,两侧的沙柳和杨树绵延不绝,远山默默注视着千年以来的匆匆过客,笔直的公路无所遮拦,通向远方。
文/本报记者 李龙飞 通讯员 任静图/本报记者 母家亮 通讯员 董知行
(原标题:丝路文旅,千年文明溯游而上——西咸文旅“丝绸之路”文化溯源活动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