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脸型面具。受访者供图
记者亲历效果:
戴面具引路人侧目
但是这些产品效果究竟如何?记者尝试佩戴该面具,几秒钟之后,记者便从一个年轻小伙变成了一个垂垂老者。由于该面具的硅胶用料较好,所以在人体皮肤的表现上更为柔软仿真。无论怎样转动颈脖,面具的扭曲也能呈现如真人的自然活动。
不过一旦说话就容易“穿帮”。除非嘴巴的运动幅度很大,不然很难带动面具的嘴唇运动。而且由于整个头部都在面具中,导致发出的声音就像隔了层厚厚的口罩。
陈锋介绍,人的脸部的表情是所有仿真面具的罩门。人脸15块肌肉表达情绪,大体有7类表情,细分则可上千,要靠一块整体塑模成型的硅胶表达出来显然不现实。
所以化装遮掩就是必须的了,比如佩戴假发、眼镜、口罩等,以此达到双层伪装的目的。
为证实面具的效果,记者在该面具的基础上还佩戴了帽子与墨镜,然后走上了街巷。刚迈出大楼的门,四周的街坊便用一种好奇的眼光打量记者。就像一块磁铁,记者所到之处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路人皆驻足,不时有人议论纷纷。
记者走进一家商店试着用买水的方式与店主交流,从老板娘口中得知,该面具的效果乍一看确实十分逼真,但仔细看却令人感觉怪异,尤其是说话时,嘴唇几乎不动,声音沉闷,更是显得古怪。
可以想象,这样的一个人——高兴不会笑、思考不会皱眉、说话没有嘴型、脸部僵硬却眼珠灵活,长时间在户外要想不被人注意,还是比较困难。
使用太难
“(众人)一见到他那张木然不动、没半点表情的脸,都感到全身不寒而栗。他这脸既非青面獠牙,又无恶形怪状,但实在不像一张活人的脸。”这是《射雕英雄传》中描写“人皮面具”的文字,也是现实中仿真面具的效果。
仿真面具的类型大体上可分为两类:头套型和半脸型。头套型面具的效果记者已经尝试过。另一种类型的面具是指贴到脸上,覆盖正脸的面具,厂家称为半脸型面具。粗糙的半脸面具售价在几百元,但效果较差,肌肤纹理的处理比较简单。精致的半脸型面具需要较高水平的制作,平均厚度仅在1毫米,仿真程度相当高,理想状态下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不过,这个理想状态的要求相当严格。首先是化妆,面具虽然看起来简单,但正是由于它的简单,使得面具与人体肌肤的结合处暴露得更明显。这种差异,只能靠后期的化妆处理。而这类化妆必须达到面具的颜色与佩戴者的肤色能够自然过度,这样的技术难度相当高。
“周迅拍《画皮》时有一场撕脸的场景,就是用半脸型面具做道具,为达到效果,化妆用了4个小时。”陈峰介绍,一般普通人认为戴上半脸型面具不过就是往脸上一贴,这其实是个错误的想法,这样的效果很差,“说它可以易容只是一个噱头”。
情绪的表达僵硬仍旧是无法避免的,虽然面具十分薄,但“最好的效果就是一个人睡觉时的状态”,陈峰坦言。
业界确实存在一种活动更为自然的“面具”,但实际上那种流程还要复杂。史文静介绍,要做到那种程度,先得在脸上按肌肉分布贴上大小不同的泡沫乳胶,由于其材质较轻,可承担塑形的功能;然后便可以在泡沫乳胶之上附上一层硅胶。这种面具实际上也是化妆的一种,不可能批量生产。由于半脸型面具的使用率太低,顾客过少,陈峰的工厂已经停止了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