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盘点“公车”的前世今生 自行车曾经是奢侈“公车”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12-14 04:09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编辑:手瓜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上世纪50年代,伏尔加车“风靡”中国

  县长“蹭车”的光荣岁月

  今年70岁的退休老干部楚光明上世纪曾在陕南某县教育系统工作多年。他回忆说,1968年他从西安到陕南后,当地行政机关关于交通出行最流行的顺口溜是:“乡镇干部铁丝拧、区上干部独眼龙、县上干部帆布篷”。

  铁丝拧指自行车,因为车身上有许多地方都是靠铁丝维系;独眼龙是手扶拖拉机;帆布篷是北京吉普,这在当时已属公车“最高配置”了。他所在的县,吉普车只是在顺口溜里,从没有人见过。

  在楚光明记忆里,上世纪60年代后期,他所在的县车辆屈指可数。银行有一辆面包车,押送钞票和黄金(当地有金矿);公安局有一辆帆布篷吉普车,太陈旧、长期无法使用;邮政局有一辆邮车,许多人以在邮政局有熟人为傲,坐车方便。县医院有一辆救护车,但院长为此很头疼,经常有人要求“蹭车”。

  大约是1969年秋天,当时已经是教育局招办主任的楚光明来西安开会,刚好县上一位副县长要到西安办事。当时正处于防汛季节,没有车去西安,最后县委书记拍板,让救护车把他和副县长送到了柞水。他们又搭乘一辆拉猪的小卡车到了西安,“猪在车厢里,我和副县长就坐在卡车的篷子上。”

  1988年离开陕南回西安前夕,已经是教育局长的楚光明终于下决心给单位购置了第一辆“公车”——一辆东风卡车。县上教育经费紧张,卡车可以跑运输为教育局赚钱,同时沿路捎带工作人员下乡。

  上世纪50年代曾在北京中南海给许多党政要人当过司机的刘师傅,对过去公车的往事也记忆犹新。他回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南海里的车牌子很杂,有吉姆、吉斯、伏尔加,还有嘎斯69和帆布篷吉普。“吉斯是当时最好的车之一,一般只做领导接见外宾专用。”

  和刘师傅同一时期在北京工作过的卢师傅回忆说,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交通部上班,当时交通部几个部长共有一辆黑色上海轿车,坐车按事情重要程度顺序排班。

  1970年,刘师傅随中央某保密单位到了陕西凤县,一起到陕西的还有几辆帆布篷。

  中央单位到了地方,地方领导极为重视和热情。时间久了,刘师傅这才明白,原来不仅凤县当地老百姓在1970年以前从来没有过汽车。县上领导每遇到急事或重大事情,就会向研究所借车。县委书记、县长更是经常蹭研究所的车往返宝鸡、西安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