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1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盘点“公车”的前世今生 自行车曾经是奢侈“公车”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13-12-14 04:09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编辑:手瓜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1966年,毛泽东乘坐BJ212检阅,这种车成为地方领导的座驾

    从“帆布篷”到桑塔纳

  上世纪60年代末,许建国在榆林部队服役,他见过的最好的公车是伏尔加。他回忆说某年夏收期间,部队帮当地老百姓割麦子。有人大喊说汽车来了,吆喝大家去看热闹,正在割麦的人纷纷扔下镰刀往乡政府跑,院子里停着一辆黑色的轿车,后来才知道是时任陕西省委书记来榆林检查夏收。

  许建国至今清楚地记得,黑色轿车的司机是个中年人。省委书记在一边和老百姓说话,司机用袖子擦汽车的倒车镜,擦一会儿然后张着嘴巴往上面哈气,哈完了继续擦。让许建国没有想到的是,几年后他调回西安给部队首长当秘书,首长的车也是一辆黑色伏尔加。第一次随首长坐车,他紧张得都不知道手往哪里放,正襟危坐都不敢大声喘气。首长笑着说,小伙子放松点,可以靠着休息。

  许建国后来任职团级干部,这期间他的公务用车一直是不固定的帆布篷,一直到1990年转业到西安市教育局,才改为一辆红色桑塔纳。这辆车一直伴随他到退休。

  在陕南当教育局长的楚光明回忆说,1987年他到西安开会,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见到了当时陕西省民委主任坐的车,那是一辆很破旧的黑色上海轿车,“当时也能见到省级领导,他们多数坐的都是伏尔加,也有上海和尼桑。”

  1989年,楚光明调到陕西某厅局办公室工作。他说该厅局当时只有三辆车,一辆上海牌,一辆拉达牌,一辆旧尼桑还是一位副省长退下来的车。该局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后才新添了一辆桑塔纳。

  今年79岁的杨师傅曾在西北局、陕西省委等部门开车多年。他说在过去,公车数量少,形成了一套比较严格的自我约束管理程序。他举例说,当年有个省上领导的家属在东郊某学校工作,学校给教职工分了一些土豆。领导不知道该咋办,于是他给领导建议,说改天有工作出行时绕道拉回来就是,结果被领导狠狠批了一通。最后还是领导的儿子骑自行车去东郊把土豆驮回了家。

  杨师傅认为,当年社会对公车之所以没有像今天这样意见大,原因是数量太少。一旦出去“办私事”,很容易被发现并造成不好影响。

  在杨师傅的印象里,公车数量剧增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以后。县上的帆布篷换成了桑塔纳,市一级的伏尔加、上海牌换成了广本……

  杨师傅坦言,这些年公车数量剧增和“公车私用”泛滥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社会对公车的深恶痛绝。

  “车数量越来越多,级别越来越高,但影响却越来越坏!这个问题很值得思考和研究。”杨师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