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起,红旗CA770渐渐成了公务用车“主力军”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公车私用”开始泛滥
近年来,各级党政部门、国企事业单位公车数量剧增。曾在西安市某局担任过多年领导的老干部袁先生认为,公车私用现象主要泛滥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他回忆说,当时的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单位大规模购置车辆,凡是有钱、有权力的部门均实现了每个部门都有车的情景。且都名曰工作需要。
袁先生认为,加剧公车私用现象泛滥的一个主要节点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关部门曾一度要求领导干部“三会”——会电脑、会外语、会开车。结果是,电脑和外语不一定都学了多少,但绝大多数领导都学会了开车。“领导干部自己学会了开车,这为公车私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前述老司机杨师傅回忆说,如今被全社会诟病的司机用公车也是领导纵容的结果。他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的单位司机从来不敢把车开回家。但后来随着公车成了领导们的专车,领导们要求司机每天接送自己,刚开始一些司机还坚持送完领导后把车开回单位,早晨再去单位取车接领导。但时间久了难免发生时间上的不及时,于是一些领导干部为了方便,就说车你就开回去吧,明早直接来接我。久而久之,司机用公车办私事也就成了习惯和“传统”。
曾在陕西省交通系统工作过的一位退休老干部说,公车私用如今还有一个很模糊的现象,即一些领导干部退休后会将车带走继续使用。有的是以协会组织的名义长期借用,而有的干脆就直接私用。“前任把车带走了,新领导来了当然要买新车。”
曾在咸阳市担任过多年主要领导的一位老干部,对如今各地纷纷出台的公车改革并不看好。他认为,如果权力得不到有效监督和制约,即便是所有公车都市场化了,实权部门的领导干部照样有人给隐性“借车”、“送车”。他举例说,一些地方的核心部门由于掌握着大量资金划拨、项目报批等权力,基层单位和部门会主动送车、借车给这些部门的人使用。“这个单位从表面看公车数量和花费都很少,公车私用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但能就此说他们不存在公车腐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