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恒,男孩,7岁恒恒高烧多日,一直查不出原因,到儿童医院住院后,被诊断为大叶性肺炎。医生说,除了空气质量不好外,也跟孩子的抵抗力有关。
连日雾霾,让我们越来越“难过”,大人还能坚持,可孩子们怎么办?一位老人看着自家得病的孩子直掉泪:“我们能让娃逃到哪里?这样下去可咋办呀?”
最近几天,呼吸道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在西安市儿童医院本部,日门诊量为4000人次左右,65%~70%都是呼吸道疾病。许多家长认为,是空气太差了,孩子才得的病。
儿童医院呼吸一科副主任张欣荣说,就诊的孩子呼吸道感染症状都比较重,感染肺炎的比例比以往更高。呼吸二科主任医师张雯给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尽量减少雾霾对孩子的影响:尽量避免外出,若一定要外出,必须戴防霾口罩;孩子在家的,家长应在中午时分开窗通风20分钟,排出房子里的废气;家里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让浮尘落下来。
本报记者段晓宁/文邓小卫/图
评论:应对雾霾是当下头等大事
-本报评论员马九器
当朦胧的视线模糊每个人的双眼时,现实告诉我们这不是氤氲的雾霭,而是肆虐的毒尘;当越来越多的人蒙面而过、行色匆匆时,现实告诉我们这不是非典时的恐惧,而是PM2.5笼罩下的忧虑;当清晨第一件事不是推窗呼吸、沐浴阳光,而是面对爆表愁云满面时,现实告诉我们,能不能正常呼吸已经成为横亘在幸福面前的一道鸿沟。
翻开狄更斯的小说《荒凉山庄》,开篇就被伦敦的雾惊得目瞪口呆——“那是一种沁入人心深处的黑暗,是一种铺天盖地的氛围”。而今天,在西安、在北京、在上海,甚至在海南,弥漫不散的雾霾竟让无数人仿佛身临当年著名的世界“雾都”。
看看医院里熙熙攘攘的老人,看看咳嗽不止的孩子,看看准妈妈们在微信微博上的抱怨和哀叹,有的人在愤怒地质问,有的人在疯狂抢购口罩,有的人在无奈自嘲,有的人在恶搞中寻求平衡,有的人在叹息中麻木……在无所不在的雾霾面前,没有一个人能置身其外,在毒尘污染面前,人们都成了平等的受害者。
整个社会并没有无动于衷,政府启动了应急方案,民众展开了各种自救,从洒水车到路灯、从停产限产到校园停止户外运动,全景式的雾霾应急反应从来没有像今天这般忙碌。然而,在不断的雾霾爆表面前,类似这样的所作所为还应该再加强一些。
在公共灾害面前,生命的确卑微而脆弱,但人的伟力不在于和灾害直接发生对抗,而在于未雨绸缪、科学应对,在于我们愿意为自己种下的恶果勇敢承担责任,哪怕这种代价是重大的、长期的、痛苦的。
政府理应承担起最大的治理责任,铁腕治霾,将“驱除雾霾、恢复蓝天”作为当下头等大事。《陕西省城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暂行)》固然为政府治霾确定了法制框架,可是在落实中是否穷尽一切力量将法律条款用到极致、是否在实践中没有一丝一毫的脱节、是否在治霾和利益取舍间没有半点犹疑,相信一定还有拓展与完善的空间。
比如对公车使用的严格控制,究竟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实施,各机关单位的公车出行情况如何取信于民;比如有条件的城市实行社会车辆单双号限行,而这里的“有条件的”应该更具体更果断些;比如对重点大气类污染源限产限排,这些信息应在公开透明下接受全社会监督,等等。此外,当雾霾已对民众的健康产生危害时,政府还应为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健康保护,如防霾口罩脱销后的紧急调配、制定科学的健康防护手册、充分调动民间社会组织的帮扶积极性、重要信息的公开透明、与媒体民众的及时交流等等。
大霾当前,只要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只要呼吸同一座城市的空气,所有人的终极利益都是一致的,所以,官民共识至关重要,这些共识是铁腕治霾、长久治霾、彻底治霾的基础。
这些共识包括:为了青山绿水的长远利益,我们必须力避短视,甚至做出必要的牺牲;雾霾是环境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彻底驱霾也注定是一场持久战;防霾治霾是政府之责任,也是每位公民之责任,巨大的进步莫不依托于每个人、每个细节的“绿色转型”;把治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民生建设的重要抓手,下定决心,施以铁腕,在这个问题上穷尽一切合法手段也不为过。
一次次的雾霾终将在每个人的心灵刻下深刻的记忆与伤痕,这种修复心灵的治理难免要触动利益,即使再艰难的利益触动也只能如过河的卒子,因为没有什么比呼吸更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