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隋炀帝皇后萧后的冠饰从扬州运往西安修复后,备受关注。目前进展如何呢?3日,华商记者从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了解到,专家在给冠饰做X探测后,发现了四根发钗和带状物,专家对其外形结构有了初步认识。
X光下:萧后冠饰轮廓初现
2013年,隋炀帝墓在扬州的发掘震惊全国,其中隋炀帝萧后墓葬出土的冠饰,保存完整,为国内罕见。据介绍,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萧后冠饰虽然完整,但保存状况极差。
为使这一极为珍贵的出土文物得到科学保护,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合作,对萧后冠饰开展系统地保护与合作研究。之所以选择在陕西修复,是鉴于陕西曾经修复了中国第一件得以复原的唐代冠饰——李倕冠饰,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此次萧后冠饰的修复,还是由曾修复李倕冠饰的三秦学者杨军昌研究团队担当,专家一边着手各种前期准备工作,一边小心细致的对萧后冠饰的结构、材质进行分析与研究。杨军昌告诉华商记者,目前他们为冠饰做了X光,透过X光片,萧后冠饰轮廓已清晰的显现出来,他们对其外形结构已有初步认识。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在冠饰上发现了四根发钗,以及一些棱齿边的带状物(或与佩戴有关),这些新发现为日后的三维模拟复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下一步:计划先在电脑上建立模型
如今冠饰还保存在厚厚的石膏之中,文物保护工作人员一边进行着各种检测分析工作,一边尽可能的将石膏减薄。当年,中德文物保护专家合作用了约2年时间,完成了唐代李倕冠饰的修复与研究工作,但当复原的冠饰向社会公布之后,引发了许多的质疑,很多人觉得这顶冠饰,颠覆了传统印象。
李倕冠饰的修复和复原,专家们也留有遗憾和教训,杨军昌说,有的饰件位置可能不是原始位置,但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其饰件位置的确定是有考古依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李倕冠饰的保护修复,他们在唐代冠饰保护与复原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李倕冠饰在出土时,由于墓葬填土的挤压,已经变形,有些饰件也发生了移位,尤其是有机质材料,比如纺织品已经完全“土化”,这是考古发掘中常见的现象。
这次面对级别更高,保存相对完整,修复难度更大的萧后冠饰,同样要用大约两年的时间,来开展修复与复原研究。杨军昌和他的研究团队计划首先在完成各项无损探测,比如X光探伤、工业CT检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利用计算机技术开展萧后冠饰结构研究,另一方面开展实验室考古,以使萧后冠饰得以尽可能的完整复原。
最终,杨军昌和他的研究团队在建立模型、专家意见、考古依据和样品分析检测结果等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来确定萧后冠饰的“原始结构”,之后才会将冠饰从石膏中取出,开始正式的修复与复原工作——这次杨军昌决定实验室清理工作要更慢一些,要让科学数据和分析结果“说话”,这样才能少留遗憾。
萧后:身世坎坷 经历传奇
萧后何许人也呢?在评书《隋唐演义》中,萧后被称为萧美娘,可见其美貌,但其身世却颇为坎坷。虽出生皇族,但却因为出生于二月被嫌弃,先后转交多人收养。后嫁给隋炀帝杨广,成了著名的萧后。杨广出去后,萧后曾辗转被宇文化、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及突厥俘虏,后唐太宗将其接回才过上平静生活。
华商记者 周艳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