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体验
沿引渭渠开车 时速超30公里就感觉有些危险
昨日,华商报记者沿着引渭渠从千河镇王家崖水库向北坡村行进发现,水泥路紧挨着引渭渠,渠边每隔1.3米左右才有一根警示桩,除此之外,再无其他防护措施。
而在杜女士出事的地段,则恰好是从北坡村下来的一个弯道处。此前,华商报记者走访时发现这一路段,渠岸边约有四分之一的警示桩或倾斜或缺少。昨日走访时发现,虽然缺损的警示桩已经补齐,但能否真正起到防护作用,效果则不好说。而当华商报记者轻轻去踢这些警示桩时,都会有轻微倾斜。
宝鸡峡管理局宝鸡总站站长孟新会说,警示桩确实对行人安全防护标准较低,仅限于划界警示作用。“确实效果不好,我们下一步会逐步更换。”孟新会说。
昨日,高南村村民王建国说,他们经常参与救人,而他们这一路段经常发生车辆坠渠的事故,他也总结了几点原因。
“主要原因还是路窄,防护也不到位。”王建国说,他们这条水泥路面是三年前硬化的,而三年来,路边的防护措施一直就是竖警示桩。
昨日,华商报记者驾车对这一路段进行了体验。
体验过程中,记者看到,这一沿渠路段,坡路多、弯道多、岔口多,再加上路窄,行驶起来并不轻松。当车速超过30公里/小时,就感觉有些危险,记者必须聚精会神,紧握方向盘才能保证车不会蹿出路基。
“路紧挨着引渭渠,渠边防护又不到位,有时开车路过或中途会车时,经常会发生意外。”王建国说。
王建国说,此外,这条路很窄,最宽处仅4米,窄处仅3.2米,因此中途一旦会车,加上车辆盲区,靠渠的车辆很容易滑落渠中。附近村子多,近年来车辆也较多,但防护却没跟上,所以才会经常发生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