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水北调在陕西” 一江清水,永续北上

“清洁小流域”治理在“中线”水源地全面铺开
安康:9成以上国土面积为限制开发区域 汉江自西向东在安康市内流经7县区,境内流长340公里,自2003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安康市就把汉江水质保护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使命。作为国家主体功能区,仅有2.35万平方公里的安康,被列为限制开发区域就达2.15万平方公里。
4月9日上午,安康市市长徐启方在“南水北调中线源头行”媒体见面会上说,为了保护汉江,可以说是全市303万人民共同参与,不仅因为南水北调,更是因为汉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
保护汉江,安康顶着巨大的压力。“随着南水北调通水,这种压力不是减轻而是加重。”徐启方说。为了保证汉江水质达标,近些年安康已经累计关停“两高”企业300余家、直接减少产值近300亿,而2014年安康完成的生产总值也只有689亿元。
作为临江而建的城市,安康如果管不好居民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汉江水质的保护就无从谈起。为此,安康近年来投资18.6亿元建成21个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厂。商洛:生态保护让每年税收减少8亿元
同陕南汉江水源涵养地的其他地市一样,商洛也面临发展经济与保护水源的两难困境。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市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年均径流量约16.3亿立方米。
为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商洛市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做了大量工作,付出重大牺牲:生态保护直接导致该市每年减少各类税收收入约8亿元,并且年均减收幅度仍在持续加大,仅淘汰产能一项就影响到1万多人的就业和生计。据陕西省环保厅的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累计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由109家减到目前的20余家。
编辑: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