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家河村村民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丹江水源保护。记者 王皓摄
商洛:弃1万多人就业保丹江水质
“听说北京人也喝上我们这里的水了,我心里特别高兴。我们村里的人就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好我们这里的山水。” 4月10日,商洛市商州区黑龙口镇闵家河村张大姐用淳朴的话语说出了自己的心声。闵家河村位于秦岭南麓,是丹江源头。说快板,发快报,编排文艺节目,普及和宣传保护丹江源头的重要性,已经融入到了这个村子每一个村民的日常生活中。
“南水北调”水量够不够主要看汉江,水质好不好得看丹江。丹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之一,其中陕西段264公里全部在商洛市境内,流域面积达7478平方公里,占丹江流域总面积的44.5%。
为了顺利实现“一江清水供京津”,商洛市每年在各县区至少投入3000多万元,对一级保护区内与供水设施无关的建设一律强制拆除;对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设施,进行专项集中整治。商洛生态保护直接导致该市每年减少各类税收收入约8亿元,年均减收幅度仍在持续加大,仅淘汰产能一项就影响到1万多人的就业和生计。
“这是一次在心灵上受到震撼,从心底发出感恩的采访活动。”4月11日,来自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映象网的记者王宽赞叹道,“亲眼看到汉中安康商洛人民,为‘南水北调’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我的内心备受感动。”
陕南三市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也处于秦巴山区连片特困地区,面临着严峻的发展挑战。在这里,很多项目的开发受到限制,由此造成生产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农民收入集中于外出务工。“十二五”期间,陕南三市累计关闭污染企业240余家,停建和整顿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30余个,主导产业黄姜皂素加工企业由109家减到目前的20余家。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一江清水送京津”的双重挑战,800多万陕南人也是蛮拼的。 (记者 任虎鹏 王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