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蔬菜第一县”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25-07-17 07:17:19 编辑:曹静 作者: 版权声明

0db0191c-6523-4986-9e0e-121fc7f1f38b.jpg

  泾阳县云阳镇花马村蔬菜大棚(7月14日摄)。

  本报记者   琚鹏飞文/图

  泾阳县是西北地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先行者,蔬菜种植面积、总产、单产、产值均稳居陕西首位,是“陕西蔬菜第一县”。销售旺季时,泾阳县每天有超5万吨新鲜蔬菜销往全国各地。

  从蔬菜新品种研发、种苗繁育、试验示范、种植、加工、销售,到如今三产融合全产业链发展,泾阳蔬菜产业不断提档升级。

  近日,记者前往泾阳蔬菜产业一线,探寻“陕西蔬菜第一县”是如何炼成的。

  从“一粒良种”到“万亩菜园”

  在泾阳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良种培育与推广是关键。

  6月26日,在西安金鹏种苗泾阳研发中心项目1号棚,项目负责人李元杰正带领团队进行大果番茄组合筛选试验。

  “眼前这批番茄今年2月定植,共有270个参试组合。”李元杰说,他们要筛选出最优性状,继续培育抗病性、适应性强且口感好的优质种源。

  据了解,西安金鹏种苗泾阳研发中心项目是泾阳蔬菜产业补链项目,实现了种子繁育推一体化,目前已育成并在泾阳试验、示范、推广了金棚101等番茄新品种近20个,相关番茄品种的口感、产量、抗病性等均表现良好。

  6月26日,在西安金鹏种苗泾阳研发中心项目1号棚,项目负责人李元杰介绍大果番茄组合筛选试验情况(资料照片)。

  7月2日,在陕西泾润丰农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智能育苗温室,公司负责人杜庆查看种苗长势。

  “这几年,我们紧跟市场风向,积极研发试验口感型西红柿种源。以金棚101为例,相比泾阳主栽的普罗旺斯品种,它的抗病性、适应性更强。”李元杰说,近期,他们在研发试种草莓西红柿,正攻克口感与产量难以兼顾的难题。

  良种一粒重千钧。泾阳如何持续攻关种子这个“芯片”?

  “我们依托‘1+2+4+15’蔬菜新品种推广模式,即‘1个试验示范站+2个种苗研发中心+4个育苗工厂+15个西红柿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从种植源头上加快品种更新换代,为增产增收提供有力保障。”泾阳县蔬菜产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翁爱群说。

  6月30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马建祥和学生进行蔬菜根腐病研究。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转化到田间才能实现价值。我们围绕泾阳蔬菜产业需求,主要进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蔬菜产业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等工作。”马建祥说,试验站建站10年来,累计引进近2500个蔬菜品种,在泾阳推广20余个蔬菜品种。

  近年来,泾阳持续研发、引进蔬菜新品种,对试验、示范3年以上的蔬菜新品种择优推广,为泾阳蔬菜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泾阳累计研发选育番茄、茄子、辣椒、大白菜等优质蔬菜新品种30余个,每年可生产优质种苗近1.7亿株。

  从研发“一粒良种”开始,到如今逐步发展出近40万亩菜园,这离不开泾阳推进源头创新,攥紧种业“芯片”。如今,一个个优质蔬菜品种进入田间,把3.3万户农户嵌在产业链上。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种菜”

  20世纪80年代末,泾阳根据土壤特性和地理优势,开始发展蔬菜产业。彼时,菜农大多靠天吃饭、依靠经验种菜。随着时代发展,泾阳积极发展智慧农业,让蔬菜产业焕发新活力。如今,泾阳农民种地用上了“黑科技”,手机成了新农具。

  对陕西秦商臻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吕小卫来说,现在种菜“很简单”。在泾阳县安吴镇高村,他管理着近40个现代化标准大棚。棚里配备有自动控温、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喷灌设备等智能设施。

  走进宽8米、高16米的现代化标准大棚,各色番茄长势喜人。吕小卫掏出手机,指尖轻点间,水肥一体机轰轰作响,棚顶遮阳卷帘缓缓拉开。“只需简单的操作步骤,就能轻松管理好大棚。”吕小卫说。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标准。施肥量、给水量、温度等数据提前设定,物联网设备监测作物长势,遇到问题系统自动报警,手机代替锄头成了新农具。”吕小卫说,照着标准干,产量有保障,现在他的大棚每年可产新鲜蔬菜3000吨。

  怎么把菜种好,吕小卫有自己的心得。

  “首先得有个好的设施大棚,这样管理起来省时省工省力;其次是要把土壤改良好。我2019年开始运用蚯蚓粪肥改良土壤,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提升,用酵素等滴灌和喷施叶片,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抗病性强、品质更好,产量能提升20%左右。”吕小卫说。

  有了良种,有了设施,还须配良法。近年来,泾阳县推广‌改造棚型、改良土壤、改善灌溉用水和方式,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三改一提”技术和菜瓜轮种、宽幅大行距种植技术,生产效率显著提升。

  截至目前,泾阳发展设施大棚超2万个,智能大棚占30%以上,蔬菜年产量超184万吨、产值超25亿元,蔬菜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0%以上。

  从“助农增收”到“全链提质”

  如今,一批懂技术、善经营、能致富的“新农人”扎根泾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为蔬菜产业发展持续注入新活力。

6fbcdae0-4898-4d76-9ff1-3319e609fd5c.jpg

  6月30日,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员马建祥(中)带领学生进行番茄相关病害研究(资料照片)。

  7月14日,在陕西优农匠心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2条智能化分选线全速运转,分拣打包好的新品种圣女果即将被运往北上广等城市的大型商超。

  “西红柿是我们的主销菜品,旺季每天可发货15吨以上。”公司负责人刘思矣说,为带动群众增收,2020年起,公司发展订单农业,吸引周边菜农种植新品种西红柿,订单西红柿的收购价格比市场收购价高一些,目前长期合作的农户超50户。今年上半年,公司帮助周边农户销售西红柿超1500吨。

  种好菜园子,鼓起“钱袋子”。泾阳县的蔬菜产业让农户实现了增收致富,持续在“链”上发力——

  培育初级加工企业39家、蔬菜流通服务组织180多家,建设蔬菜相关冷库147座,通过农社对接、农校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促进蔬菜顺畅销售,确保农产品卖得了、卖得好;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加强技术的培训与支撑,培育了许多本土人才,在技术方面确保泾阳蔬菜安全、可靠、放心;

  借助电商平台,“柿愿”“奋斗柿”“润兴园”等品牌的西红柿成为网红产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蔬菜产品远销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家;

  打造农旅融合示范园20余个,推出蔬菜采摘等项目,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

  泾阳蔬菜产业的发展之路,是科技赋能农业的生动注脚,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样本。未来,泾阳蔬菜产业如何高质量发展?

  “未来,应进一步提升蔬菜品质,同时集成各类农业新技术,把劳动强度降下来。”马建祥建议,泾阳还要加大蔬菜新品种研发力度,持续在品种上突破,并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大力推进蔬菜规模种植。



来源:陕西日报

相关热词搜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