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九州 > 社会新闻 > 正文

内地5月起禁止发布“民间天气预报” 最高罚款5万

社会新闻 华西都市报 作者:殷立勤 2015-04-28 17:09:21
[摘要]今后,气象爱好者在网上随意发布个人预测的气象信息,可能会遭遇重金罚款。5月1日起, 《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 (下称《办法》 )开始实行。商用APP从什么渠道获得天气资讯,他们的预报发布是否“触线”呢?

  不过,也有气象爱好者对此有所顾虑。气象达人“小善”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气象爱好者,在微博上拥有过万粉丝。2013年,“小善”就因被人举报非法预报,而宣称“退出气象界”。不过,气象部门未作处罚,“小善”也再次回归,继续热衷于气象信息分析。近两个月,粉丝发现“小善”的预报频率锐减,原来他的精力已转移到新“据点”微信。“小善”告诉记者:“最近发得少是因为天气比较平淡,夏天可能多推送一些消息,但夏季主要也是气象分析,不以预测为主。”

  达人隐退:

  “气象帝”兴趣转向炒股

  多年来这些成名于网络的气象爱好者,根据国内外气象网站数据或自行开发的软件做出民间气象预报,拥有大批粉丝。和谨慎的气象部门预报相比,气象爱好者们的预测更为大胆,语言更加生动。

  但记者昨天调查发现,民间气象预报最火的时期已经过去了。伴随着一个个“名账号”的淡出或半隐退,气象爱好者争相预报天气的胜况不再。气象爱好者俱乐部“风云汇”成立于2011年,多名成员透露,“风云汇”已经很久没有线下活动了,“以前会组织一些讲座、专家交流,现在基本上就是群里面聊聊。”

  “小鬼”中学时期因对台风路径感兴趣而开始爱好气象,台风路径为什么这样走?为什么看上去无规律可寻?这样的问题深深吸引着他。大学起他开始着手研究气象信息,毕业后开始发表气象预测,不过如今他也基本“隐退”。

  “小鬼”最后一段密集发布天气相关信息的时段是2013年底,去年起基本退出微博,只偶尔回来看看。

  他告诉记者,因为微信的兴起,他已不怎么玩微博了,基本放弃了开放式的天气预测。“主要是个人没有精力再弄了。当年我开始预报天气时才毕业一年,现在已经毕业四年了,时间过得很快,生活压力大,很多琐碎的事情上来,不像学生或者刚毕业时有那么多业余时间。气象预测是非常耗精力的事情,我现在只当成兴趣爱好,有时候看看发发朋友圈,但不会再像以前那样大范围发布,不想在风口浪尖引起争论什么的。”

  “花藤龙心”的兴趣则早已向股市转移。目前他的微博上,能够看到气象分析和股市分析穿插甚至融合发表的情景。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气象论坛最活跃的永远是学生群体,现在已“交棒”给“90后”、“00后”,作为奔三甚至奔四的群体,曾经活跃的气象爱好者渐渐淡出也是自然而然的事。

  [记者手记]

  商用APP期待细化“红线”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于新文在解读此次《气象预报发布与传播管理办法》时表示,气象预报的统一发布制度是为防止因多渠道发布气象预报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而定。

  不过,气象专家认为,《气象法》早已在第二十二条专门对气象预报统一发布制度作出规定,此次《办法》是对气象预报的统一发布制度的重申。

  然而,外界最关注的是,法规的红线在哪里?什么样的行为才构成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昨天,记者多方求证下,中国气象局或市气象局都不愿对此作进一步的解释。

  有观点指出,《办法》一些表述还尚待明确。比如“本办法所称气象预报发布是指气象预报向社会无偿公开的过程”,那么有偿预报是否被允许?以及什么是“向社会发布气象预报”,微博、微信、QQ群、论坛甚至小区贴纸、黑板报,多大的传播范围才算违规?这些都需要进一步的解释。

  而除了“民间预报”,一些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手机APP也涉足,他们渴望能放开这个领域。这些天气软件不仅界面亲和,有些还开通了用户交互功能,允许用户上传即时的气象照片。商用APP从什么渠道获得天气资讯,他们的预报发布是否“触线”呢?

编辑:雷晓娟

相关热词搜索:民间天气预报

上一篇:上海车模扮乞丐街头乞讨 车展不再用车模吸引眼球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