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发布 "民告官"法院必接诉状

国内 京华时报 作者:张剑 2015-04-29 10:00:30
[摘要]最高法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涉及立案登记制等十个方面内容。

  “民告官”法院必须接诉状

  规定法院可认定“红头文件”是否合法

  “目前社会各界对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问题非常关注、非常期盼,可能很多公众都翘首以盼等着5月1日这一天,很可能会有非常多的案件起诉到法院。”最高法行政审判庭副庭长李广宇在昨天上午的发布会上称。

  此次发布会,最高法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司法解释》),涉及立案登记制、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等十个方面内容,要求法院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行政诉讼,一律接收起诉状。《司法解释》总计27条,将和新《行政诉讼法》一起于5月1日正式实施。

  立案登记

  民告官法院须接诉状七日须确定能否立案

  行政诉讼一般被称为“民告官”,而“民告官”案件也是三大诉讼中最难立案的案件。

  针对“立案难”,《司法解释》规定,对当事人依法提起的诉讼,一律接收起诉状。能够判断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当场登记立案;当场不能判断是否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接收起诉状后七日内决定是否立案;七日内仍不能作出判断的,应当先予立案。

  《司法解释》规定,起诉状内容或者材料欠缺的,法院应一次性全面告知当事人需要补正的内容、补充的材料及期限。在指定期限内补正并符合起诉条件的,应登记立案。当事人拒绝补正或经补正仍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不予立案,并载明不予立案的理由。当事人对不予立案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追问

  能否真正解决立案难?

  试点法院收案数量“井喷”

  最高法行政审判庭副庭长李广宇表示,“立案难”在三大诉讼当中可能最突出的就是行政诉讼,各界对解决“立案难”问题广为关注。这次行政诉讼法的修改立法机关就把解决“立案难”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司法解释》除了明确法院要对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必须受理之外,还在几个具体的程序方面作出了非常明确的规定,会给行政诉讼的“立案难”问题带来比较明显的解决。

  1月28日挂牌的深圳前海法院,是我国首个实行立案登记制的法院。“前海法院、北京市和上海市的跨行政区划的法院,运行这几个月以来效果是非常明显的。”李广宇表示,在短时间之内起诉到法院的行政诉讼案件所占的比重非常大。从全国各地法院反映的情况看,今年1到3月份,在新的行政诉讼法还没有实施的时候,法院受案数差不多三个月就相当于去年一年。

  是否所有案件都能立案?

  并非任何起诉都照单全收

  “目前社会各界对行政诉讼立案登记制问题非常关注、非常期盼,可能很多公众都翘首以盼等着5月1日这一天,很可能会有非常多的案件起诉到法院。”李广宇说,但是立案登记制也应当做一个全面的解读,立案登记制提出的“有案必立、有诉必理”,不代表着法院对任何一个起诉都要照单全收,前提是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可能有些问题需要做更深入的调查或者双方当事人去陈述、辩论,才能把一些条件查清楚,如果确实还是不符合法定的起诉条件,也要裁定驳回起诉。

  李广宇表示,希望公众不要对这个问题有落差,有人会有疑问,为什么已经立案了,行政庭又要裁定驳回起诉?搞两道审查,说到底还是出于更慎重,更对当事人负责,因为在行政庭作出进一步的审查,要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辩论、质证等等,这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诉权,给其提供一些陈述申辩的机会。

编辑:实习生-贾艳菲

相关热词搜索: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

上一篇:劳动托起中国梦 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大会隆重举行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