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
虽然紧张 但青春不就是为了接受挑战吗
“累,我刚上完奥数班。”昨日中午,11岁的童童刚上完奥数班,一脸疲惫地接受记者的采访,他马上要上六年级了,为了上一所好初中,他只好全面备战“小升初”。说起高考,孩子蹦出一个字“累!”,童童说,现在已经很累了,想想高考应该会更累。
“高考应该是打仗的感觉,想起来就觉得紧张!”18岁的王田多奕上高一,准备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昨日也是刚刚上完播音主持的培训班。王田多奕说,平时老师总会告诉他们“高考差一分就差好多人,竞争特别激烈”。
“虽然紧张,但青春不就是为了接受挑战吗?”刘鑫瑜马上要上高三了,学习压力大每晚都要熬到12点,身边人也都是这种学习节奏,说起高考她也觉得“害怕、紧张”,但刘鑫瑜觉得,如果不高考就没有青春了,青春就是要接受挑战。
专家高考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关键词折射社会转变
昨日,对于此次高考关键词的调查结果,长安大学社会学教授戴生岐分析,这种结果折射出不同阶段人们对高考的社会心理。
“高考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人们的心态也会多一些平常心。”戴生岐说,最早的高考录取率低,属于精英教育,所以那个年代的考生谈起高考除了会有骄傲的心态外,更多的是一种担心、焦虑。
后来大学扩招,虽然大学毕业不再包分配,职业教育大力发展、学生也有了更多可选择的出路,对于高考就不再那么“紧张”,心态变得更加从容和平静。
但我国应试教育的模式始终没有改变,面临升学压力,基础教育阶段孩子们的学习压力仍然很大,这也是为什么95后对于高考依然觉得“累”、“害怕”、“紧张”。这种政策导向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快乐成长。
“最好的心态应该是淡定、从容、自信。”戴生岐说,对于高考的未来预期是考生可以以这种心态参加高考,因为伴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有时候“学渣”的能力和生活价值观不一定比“学霸”差,所以不能因为高考失利就打击这部分学生,高考只是学生提高自己能力的一种途径,不代表所有人未来发展的方向。
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实习生 郝天欢
相关热词搜索: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