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调研的过程中,183名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均在10分钟之内完成了问卷上的问题,还觉得这些问题基本上涵盖了和毒品有关的所有知识。因为现在的学生都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毒品知识他们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中都涉及过。100%的学生在回答第一和第二个问题的时候,都能够写出鸦片或海洛因中的一种,吸毒的方式也都知道是吸食或注射。获得这些信息的途径是电视、网络或学校的宣传。每年,学校都会通过展板、海报的形式开展预防毒品教育。
仅仅有少部分学生提到了冰毒和K粉,有一名初中学生还以为K粉是一种食物,“是不是可以冲着当饮料喝啊?”他的理解是,这个词里面带有“粉”字。
关于毒品的危害性这一问题,小学4年级学生的答案包括,它能使人的身体慢慢消瘦,不想吃饭,甚至死亡。而初中和高中学生的答案则较为全面,对身体和心理都会有伤害,产生幻觉、伤害他人,危害自己、家庭、社会。
吸毒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呢?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广泛讨论,他们都知道吸毒是不对的,但是吸毒者承担的法律责任,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给出的答案,有91%都是判刑,只有9%的学生提到了强制戒毒。
如果有朋友告诉你说吸食一次摇头丸没事,会很刺激,也不犯罪,你会去尝试吗?
参与调研的学生看到这一题目后先询问摇头丸是否是毒品,在得到肯定答案后,全部学生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都是否定和坚决的,“肯定不会。”此前,他们只知道摇头丸是不好的东西,但不能肯定是毒品。现在,他们知道毒品是对自己有危害的,摇头丸也是毒品,肯定不能去碰。
发现身边的人吸毒了,87.5的%学生们都知道要告知其家属、报警,送他们去戒毒,9%的学生说,要远离他(她),不再来往,3.5%的学生说,只要对自己没有影响,就无所谓。
公安未央分局禁毒大队副大队长侯学文给出的答案是, 如果发现身边的人吸毒,应该告诉其家人或亲人,和他(她)的亲人们一起帮助戒除毒瘾,因朋友的能力是有限度的,让其知道毒品对家庭及自身的危害,让其从内心深处戒掉毒品,让其离开这个圈子及环境,不再接触、联系其他吸毒人员,然后再服用戒毒药品,在家人和朋友关心帮助下戒毒。
第9个问题对孩子们来说,有一点难度,小学生的答案均比较笼统,有的说是“脑子缺根弦”,有的说是“没好好学习”,建议加强禁毒教育和宣传,以及打击毒品的力度。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建议上提到了法律意识淡薄、不要和社会青年来往。
针对频发的明星涉赌问题,学生们的回答也是多种多样的:“肯定不会模仿,明星吸毒是错误的,不会再追他了!”“明星一吸毒,人气就会跌入谷底,我不会有一点同情,” “我会果断的取消对他的关注。”还有一种观点是,“只要戒掉,会继续支持她。”“要帮助他们戒毒,告诉他们,不要让粉丝担心。”
侯学文在看了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在这份调查问卷上的答案后说,现在的学校都比较重视对毒品危害的宣传,虽然没有开设专门的毒品知识课,可是通过不定期的讲座,学校自身的宣传,社区民警走进校园和社区的宣传,绝大多数学生基本上都知道什么是毒品,都能够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也都知道在生活中一定要珍爱生命,远离毒品,“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个别学生对新型毒品不了解,这一方面和孩子们的年龄、认知度有关,一方面也是因为毒品犯罪的方式在不断的变化。”
据了解,省市禁毒委和教育主管部门每年也都会在全省、全市的初高中和职业学校开展“禁毒宣传进校园”,活动包括投放禁毒宣传资料,制作禁毒宣传展板等,通过宣传,使广大学生深刻了解到毒品的危害,增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意识。
与此形成较大差异的是,华商报记者走访发现,很多家庭却缺乏对孩子这方面的教育。25日上午,华商报记者在街头随机询问了西安的10个家庭,其中有七个家庭都说,他们的生活中不会接触到毒品和吸毒人员,所以从来没有给孩子们讲过这方面的知识。
陕西省公安厅禁毒总队禁毒科科长廖显斌说,对青少年进行毒品教育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拧成一股绳,“很多家庭觉得毒品和他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这是认识上的误区。家庭毒品教育应该从教孩子们从认识毒品的危害开始,教育孩子不要接触陌生人,包括一些复杂的场所,注意掌握孩子的一些言行举止,例如旷课、学习成绩突然下滑等情况。”
华商记者 卿荣波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