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石磊致词
中条山抗战概况
中条山,因抗战而峻拔巍峨,因抗战而名誉中华。
中条山位于山西南部,东北接太行,南临黄河,东西170多公里,境内山险沟深,历来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七·七”事变爆发后,至1938年6月,日寇已占领了整个华北,而中条山地区则成为战时国民政府在华北的最后一道防线,直接屏障着大西北和大西南。中条山抗战始于1938年2月至1945年8月日军投降,历时7年6个月,以1941年5月的“中条山战役”为界,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中条山战役前的三年零五个月的抗战。1938年初,国民政府任命著名战将卫立煌将军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兼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先后部署20万军队驻防于中条山。1938年3月卫将军乘日军忙于“徐州会战”,在八路军配合下,先后组织指挥了“晋东南大捷”及“三攻侯马”、“西阳河战役”和西路军的“永济保卫战”等四次著名战役。6月卫立煌将军以5万兵力于垣曲西阳河谷包围了2万余精锐日军十余天,击毙1800余人,俘虏200余人,时被称为“第二次平型关大捷”,彻底粉粹了华北日军策应“徐州和武汉会战”的企图。战役中,英勇善战的赵寿山将军的17师赢得了“中条山铁柱子”的美誉。
朱德总司令于1938年8月15日回延安途中,在垣曲草庄会见了卫立煌将军,共同商谈了对日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
紧接着8月卫立煌将军又于永济地区组织第31军团军进行了英勇地“永济保卫战”。此后两年里,其中规模最大的为“三·二九”、“六·六”、与“四·一七”三次战役,都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涌现初了“八百铁血冷娃跳黄河”的壮烈之举。这三年多的中条山抗战是为胜利的抗战,是全名族抗战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十九天的中条山战役。1941年5月,日军为了解除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后顾之忧,莜冢义男指挥10万精锐兵力,于1941年5月7日,在飞机和坦克的配合下,从东西两方面发动了进攻中条山的大战。20余万中国军人在司令部主帅缺位,战略战术错误的不利情况下,被迫仓促应战,分别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激烈交战。5月8日傍晚,日军便攻陷了垣曲县城。将第十四集团军与第五集团军防线拦腰切断。5月8日后八路军各部主动纷纷出击配合行动,袭击了白晋、同蒲、正太、平汉、平绥等铁路,牵制住了日军南下增援。激战中中国军队涌现了许许多多气壮山河的英勇事迹。5月12日,第三军军长唐淮源将军率全军战至弹尽粮绝,宁死不降,在闻喜与夏县交界尖山庙以内以身殉国。第三军12师师长寸性奇将军一腿被炸断,宁死不做俘虏,在垣曲胡家谷殷桃沟,为国捐躯。20师师长王竣与副师长梁希贤在平陆壮烈牺牲。之后九月,武士敏将军率98军在茧封与日军激战两昼夜,击溃日军2000余人,击毙日军100余人,最终慷慨为国捐躯。5月26日中条山战役结束,是为一次失败的战役,也是一页中国军民英勇抗战的悲壮史。
三、中条山战役后的四年零三个月的抗战。中条山战役失利之后,中共便立即派出八路军等多种抗日武装和游击队伍,进入中条山地区展开游击战争,很快把中条山地区变成了一大块抗日根据地。仅在垣曲东山就曾活跃着一直名扬太岳的八路军57团和“东山抗日游击队”,整个中条山地区的广大农村和山区被八路军所控制,正日日本的战史写道:“中条山会战以后,在新占据的地区,以前的不安定势力,即重庆军被中共势力取而代之,逐渐渗透到各个方面,治安反而恶化了”。
七年零六个月的中条山抗战,千千万万中华优秀儿女,誓死奋战,洒血中条,谱写了一曲曲抗战的壮歌,英烈们气壮山河的气概将与巍巍的中条山永远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