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中国首个信访专业博士点开始招生 或成独立学科

国内 中国新闻周刊 作者:周群锋 2015-07-20 11:50:41
[摘要]7月6日,中国第一个信访领域的博士学位——“信访政策量化分析”博士培养点在中国政法大学正式开设。该博士学位计划在2016年面向全国招生1人。

一个新颖的专业

2013年,中央取消了全国信访排名,地方的信访压力有所减轻,但沈彦称,很多问题依然存在,甚至还会不断涌现。

“比如,村里有很多遗留问题。村委会每3年换届一次,有很多问题可能是上一届,甚至是上上届遗留下来的,到了这一届就很难再推下去。而且很多政策都在变化,现在的土地政策可能已经不适合以前的状况。所以说,很多问题不是基层政府不想解决,而是政策上、制度上的问题和阻力太多太大。”

沈彦表示,大多数上访群众都是懂道理的,只是对相关法规不了解才会情绪激动。为了更好地普法,从2015年开始,他们就和镇里的司法所、派出所合作,在每个村里都选出了一名信访层面的“矛盾纠纷调解员”和一名司法层面的“人民纠纷调解员”。

调解员由村委会推荐或村民推选产生,一般是村里年长的、有威望的、对村里情况比较了解的人担任。“很多村民因为文化程度有限,你到村里找个地方把法规政策一贴,并不一定能够起到好的效果。调解员在村里有威望,他们说几句话,可能都比我们讲几个小时有效果。”

沈彦认为,虽然基层问题很多很复杂,但是因村民不了解政策所引发的矛盾是可控的,通过调动村里的调解力量,会对控制信访增量、削减信访存量起到积极作用。

与沈彦相比,张冲毕业后留校工作了。他现在在北京城市学院行政岗位从事一些服务工作。

本科时,张冲读的是新闻专业。他称,考研时报考信访方向,除了觉得新闻专业与信访工作都是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因而有很大的相通性外,也与自己的家庭背景有关。

张冲的老家在河南,父亲是一名基层的乡镇干部,曾负责乡镇里的信访工作。在记忆中,父亲留给张冲更多的是一个早出晚归的背影。“缠访、闹访、集体访,常使他疲于奔命,他也经常跟家人慨叹信访工作的难处。我当时就很困惑,信访工作是政府为百姓开辟的一条诉求渠道,但是为什么在基层做得那么辛苦,那么出力不讨好?带着这样的困惑,我也一直想近距离接触一下这个领域。”

张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虽然他现在没有直接从事信访工作,但是觉得通过两年的学习,对他现在的工作还是有很大的影响。“通过学习这个专业,我收获的是一份责任意识。”

此外,由于专业学习的惯性,张冲现在还会持续关注信访方面的信息、动态,与学校老师一起做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探讨,还参与了学校的一个信访教育类课题。

彭聪是2014级中国政法大学信访硕士。他在本科时读的是西南民族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考研选专业时,他发现信访专业比较新颖,认定这是一个当时还没有引起特别大的关注、但将来会有很好就业前景的专业。

与其他专业方向的同学不同,彭聪有两位导师,一位是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张永理,另一位就是张宗林。

彭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张永理导师主要负责给他学术理论上的教学,张宗林则会带他参加一些官方性质的活动,让他开阔眼界。

2015年4月10日,国家信访局信访理论研究(北京)基地揭牌仪式在研究中心举行。彭聪作为学生代表,在张宗林导师带领下参加了揭牌仪式。国务院副秘书长、国家信访局局长舒晓琴也参加了这一仪式。

彭聪称,毕业后自己还会继续考博。中国政法大学准备招收信访博士,对他来说是个好消息。

编辑:石溪

相关热词搜索: 信访专业 博士点 开始招生

上一篇:中国首部电梯主要部件报废国家标准出台 明年实施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