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脸”前:还没盖好就卖完了,购房者抢着买期房
买期房还是买现房,购房者可能会因此纠结。毕竟现房眼见为实,而期房的价格往往会低一些。“我09年买的房,当时根本不考虑现房。”家住西岸国际花园的吴先生表示,当时买期房只要4000元一平,附近盖好的现房要贵了好几百。因为买房人的多,周边还有一些朋友专门炒房号,就是先到一个新楼盘排上号,再加点钱倒手卖给其他人,“有不少楼盘甚至还没盖好就卖完了。”
“变脸”后:楼盘频传停工,引发诚信危机
可是当延期交房越来越多、甚至出现楼盘停工的极端事件,不少购房者开始对期房产生怀疑。去年以来,从浐灞新天地、赛高街区、紫翰庭院到汉城湖畔,多个项目因停工被媒体曝光。最近,城东一项目停工后,开发商不见踪影的消息更是引起强烈震动。
“停工的项目有一个共性,就是多由中小企业开发。”美城机构首席市场分析师严九远认为,这一方面说明行业下滑以后,对房企的考验更为严峻,抵抗力差就可能被“冻死”;另一方面还折射出地产行业监管不到位的问题。
当然,行业问题并非购房者所能左右。严九远建议,作为购房者首先不要贪图小便宜,面对与周边价格相差甚远的楼盘一定要谨慎选择,毕竟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其次,必须选择五证齐全的楼盘,并及时了解最新的工程进度。相对而言,购买大品牌楼盘会更有保证。因为,大型房企的资金相对充裕,往往不会出现因资金链 “故障“而导致的停工烂尾。
现象四:“养三代”变成“愁三秋”,商铺投资风险增加
“变脸”前:投资黄金商铺,一铺养三代
“一铺在手,一生无忧。”“每年8%投资回报,现买现返”……在西北商贸中心、民乐园步行街都投资过商铺的赵先生表示,前两年这样的商铺广告比比皆是, “我记得2010年解放路民乐园步行街招商的时候,价格被炒的非常高,差不多都在三万多一平,仍然很抢手。”
华商报记者从美城机构2013年的一份报告中看到,截止当年,西安六大商圈商业存量约520万平方米,在建和规划的面积超过6万平方米的商业综合体共有103个,这些商业大部分将在2015年、2016年推向市场。届时,市场将迎来洗牌。
“变脸”后:郊区底商问题多,买了就得“愁三秋”
洗牌的时刻真的来了。“房租一个月不能低于3000,要不就赔了,这地方入住率这么低,卖个凉皮都能赔死!”、“根本卖不动,住宅卖完了全空着,入住率这么低,谁来消费?现在都是打折往外卖呢!”在北郊某楼盘,有商铺投资者这样告诉华商报记者。
华商报记者近期走访发现,在一些社区底商,特别是位于郊区楼盘的地上,空置现象严重。“据我们监测,城北、城西和浐灞区,底商入住率最差,入住商家的品质也不高。” 戴德梁行西安公司商业地产部助理董事张昊分析,越是新楼盘集中的地区,空置现象更为普遍。
他说,绝大多数开发商在做住宅时,会留出一部分裙楼底商,并期望商铺卖的比住宅好。但现实却是,由于当前新区对人口吸纳的不足,城西、城北、浐灞的大量楼盘底商空置。曲江、高新虽然核心地段表现较好,但非核心地段同样面临空置问题。
“现在的底商售价往往在20000-30000元/㎡,经测算,租金平均每月需达到260—280元/㎡才能有利可图。” 张昊说,但据他们监测,在浐灞、城西等地,有些底商每月连100元/㎡都租不出去。
张昊说,当前社区底商非常盛行,但问题也最多。首先,社区底商往往缺乏成熟的开发经验,无论在投资商专业化程度,商业规划设计,还是赢利模式方面,开发商多是在摸着石头过河。而且,为了追求高大上,以往开发商的招商对象也多为主力店和品牌店,对底商缺乏商业资源整合。所以,建议投资者应谨慎选择郊区的社区底商。
分析
两极分化导致楼市频频“变脸”
是什么原因导致楼市频频“变脸”?“这可以视为是房地产业的新常态。”冯奔说,经历过去年的下滑到今年的有所回暖,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了分化。这种分化不仅体现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即:一线重点城市楼市反弹明显、二线城市缓慢爬升、三四线城市依然处在下行通道。还体现在市场的方方面面。比如:性价比高的楼盘不谋求暴利,销售就会好于“死扛”的项目。实力雄厚的大开发商,不仅抗压能力好于中小房企,拿地的资金也会更充裕。另一方面,不光是品质高的房源有竞争力,好地段、条件优越的土地也更受开发商青睐——因为这意味着较小的销售风险。
陕西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说,房地产市场的购买需求也在分化。西安楼市在过去所倚重的主要购买力:刚需,正在逐渐减少。仅从新婚数的变化来看,今年已经开始负增长,再加上1981-1990年的第三次人口高峰逐渐消化,预示着刚需的置业高峰已过。未来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住房需求逐步弱化,改善类、老龄化客群将成为楼市不得不关注的对象。
张昊提醒,在分化的市场形势下,如果要做商业房产投资,应尽量找有知名、专业团队管理的项目。
华商报记者 李程 曲丽莉
编辑:华商报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百姓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