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盘停工引发诚信危机,商铺的黄金时代已过,开盘售罄过时了、开发商“储粮”热情下降……华商报记者发现,西安楼市正在悄然上演一幕幕“变脸”大戏。业内分析,以下这几个现象,其实正说明了楼市正处在分化周期内:楼市正朝着良性健康的状态运转,同时也将重新洗牌。
现象一:还说“开盘售罄”?现在过时了
“变脸”前:逢“开盘”必说“售罄”
“售罄水分挺大的。”易先生回忆起2012年时的买房经历说,当时他在西沣路某楼盘看了一套两居室,置业顾问就一直打电话催他赶紧定,不然就被别人买走了。印象中开盘后不久,开发商就对外宣称房源售罄,“可隔了几天去看,还有剩余房源在卖呢。”易先生说的并非个案。华商报记者了解到,在前两年楼市热火朝天的时候,随意在百度等搜索引擎里键入“开盘”的关键词,必然会冒出“售罄”、“热销”、“劲销”等等后缀。
“变脸”后:开盘去化率变差,“售罄”难说出口
如今,“开盘售罄”的提法日渐稀少。华商报记者从今年4月份至今有过开盘行为的开元第一城、中航华府、龙湖源著、富力白鹭湾等楼盘了解到,对开盘的描述多是这样:开盘前预告时间、优惠,开盘后告知“已开盘”或“活动圆满落幕”,然后照常销售。
“不光是宣传售罄的少了,有些楼盘甚至连开盘活动也不再举行。”光魔机构总经理游勇指出,一方面是由环境造成,10年左右楼市火爆、日光盘比比皆是,对外说“售罄”是有依据的,现在的市场环境,显然不支撑。另一方面,低调开盘反映出营销策略向“以销定产”的转变,也就是抛弃大张旗鼓的开盘宣传,突出优惠、大力促销。
据易道顾问机构统计,今年上半年西安住宅共计开盘58个,比2013年和2014年都要少。特别是能说明销售状况的开盘去化率,上半年仅38%,是2012年至今最低水平。38%的去化率,显然不能和售罄划等号。
仍有个别楼盘保持热销。华商报记者了解到,汉华城上半年有两次开盘的蓄客时间都控制在20天以内,6700-6800元/㎡的均价比前期下调了 600-700元/㎡,达到了热销目的;曲江紫金城推出首付分期活动后,成交上涨了大约230%。有业内指出,现在楼盘销售其实有两种选择:一是以低价格、低门槛快速抢占市场;二是通过提升附加值,如:一些品牌房企推出的“云服务”,提高客户认可维持稳定销售。
现象二:“面粉”少了,楼市正面临“断粮”风险?
“变脸”前:供应、成交连年处在高位,开发商拿地热情高
数据显示,2012年是西安土地市场的一个高峰。当年,土地供应达到1893万㎡,比2011年增加5成有余,成交量则增加了7成多。13、14两年,虽然略有下降,但供应和成交也都接近了1000万㎡,连年处于高位。
“我们这块地就是13年年底拿的。”西二环一品牌开发商介绍,他们正开发的项目,土地是从别人手里转过来的,价格要比周边的一手地块贵了一倍多。即便地价不菲,即便优质地块是“二手”的,但很多开发商仍想法设法,拿地热情高涨。华商报记者了解到,西安此前的几宗“地王”也都是在2012-2014年诞生的。
“变脸”后:政府缩减土地供应,中小房企无力拿地
据易道监测,今年上半年西安共挂牌土地274万㎡,同比下滑了49%;成交的土地面积为171万㎡,下滑幅度达到59%。该机构分析,受目前供应过剩的影响,西安市政府有意放缓了推地节奏、缩减土地供应计划。再加上待售房源的库存较大,房企的拿地速度也有放缓。
土地市场下滑,另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流拍的地块多了。华商报记者从西安国土资源交易网看到,1-6月流拍的土地有12宗,几乎和2013年全年相等。
“流拍土地变多和中小房企无力拿地有关。”易道顾问机构副总经理张计卫分析,一些前期有意向拿地的中小企业,因为市场下行资金紧张,无力承担土地购置费用,导致流拍。不过,个别热点地块仍被“不差钱”的大牌房企追捧,超过最高限价后也造成了流拍。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因大牌房企竞价而导致流拍的现象,今年在经开区的一些商住用地中有出现,“大企业当然是有选择的去争优质地。”城北一国有房企负责人介绍,更多的新增土地往往存在基础配套缺失、客户基础薄弱等问题,房价的上涨动力不足,“开发商拿地的热情自然会受到限制。”
由于新增“面粉”减少,近期就有网媒担忧:未来楼市或面临“断粮”风险。“今年下半年到明年的新增房源肯定会减少。”雅狐企划总经理冯奔认为,但整体供应量不会下滑的太厉害,“因为之前积压下来的库存还在那摆着呢。”
编辑:华商报供稿
相关热词搜索: 百姓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