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拼搏实干伫旗帜 坚韧顽强履使命——写在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成立十八周年之际

关注 人民日报 作者:王雨晨 杨宣 2015-07-29 10:48:08
[摘要]1998年1月,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在杨凌成立;同年6月,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成立;2006年,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杨凌建成。在杨凌示范区,有很多像王小铁一样的人在经营着现代农业,他们当中有“北漂”、白领,甚至还有企业家和飞行员。

\

  “园林杨凌”建设新貌。

  殷怀君摄

  国家使命赋予杨凌示范区开拓拼搏的胆魄,历史责任赋予杨凌示范区坚韧顽强的品格。“杨凌示范区肩负着‘支撑和引领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家使命。18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履行国家使命的道路上,全力以赴,戮力前行。”杨凌示范区陕西省建设领导小组原专职副组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张光强深情地说。

  不吃亏 得实惠 有奔头

  杨凌良种 力保国家粮食安全

  拿起筷子吃饭,放下筷子洗碗。这件每天再平常不过的事,或许是离国人生活最近的国家安全。

  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正式通过并实施。其中,粮食安全被明确写入第二十二条,正式升格成为国家安全战略。

  粮食安全是养活13亿人口的头等大事,是国家安全的战略需要。对于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区——杨凌示范区而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履行国家使命中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依靠什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杨凌示范区靠的是自主培育的品牌良种。“杨凌示范区将在提升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能力上实现新突破,持续优化创新环境,强化协同创新,力争在生物育种、农业高效节水等关键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加强种业科技研发,打造旱区‘种业硅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杨凌良种’。”今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郭社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时指出。

  南米北麦,是我国主要的饮食习惯和主粮结构。在我国北方,不管是羊肉泡馍还是煎饼果子,小麦是当仁不让的主角。回顾现代中国选育小麦良种的历史,杨凌和植根于此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面旗帜,挺拔伫立。

  1997年7月29日,杨凌示范区成立。小麦育种研究作为杨凌现代农业科技的传统强项,在新的历史机遇下焕发勃勃生机。

  1998年1月,陕西省作物杂种优势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在杨凌成立;同年6月,国家小麦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成立;2006年,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在杨凌建成。中国西北种质资源最丰富,科研水平最雄厚的小麦育种力量,在杨凌集聚。

  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三夏时节,中原大地麦浪滚滚,一派丰收气象。在地处黄淮麦区的河南南阳,50岁的种粮大户海本玉站在自家麦田边,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机播、机种、机收,国家都有补贴;杨凌的专家教授给咱测土施肥,上肥的钱也省了不少;麦子没长锈病,只有防虫支出;这连补带省,今年能赚不少哩。”

  2006年开始,南阳市农科院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引入西农大选育的小麦良种在南阳试种。肩负着一份责任和担当,来自杨凌的专家教授们不辞劳苦,在南阳和杨凌之间往返奔波。不仅让“西农979”“西农509”等小麦良种在南阳吸浆吐穗,更将最前沿的现代小麦育种技术和抗逆防治理论带到粮食生产的第一线。

  2015年5月13日,经过9年的合作和5年的紧张筹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阳小麦试验站正式成立。首席科学家王成社教授和他的团队,带着杨凌示范区在履行国家使命中的责任和担当,扎根南阳。

  朴实的海本玉常说,自己跟着杨凌和西农大“沾了光”。这位在老秦营村种了半辈子小麦的农民,用10个字概括他眼里的杨凌示范区——种子好,技术好,专家人好。

  今年,海本玉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1000亩地种粮,收入过百万。在河南,“西农979”已经成为当地小麦的主导品种和优质强筋小麦的代表品种。杨凌示范区以现代农业科技孕育的小麦良种、良法不但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中坚力量,还让农民种粮不吃亏、得实惠、有奔头成为现实。

  履行国家使命全力尽责,保障粮食安全勇于担当。18年来,杨凌示范区在黄淮小麦的主产区河南、安徽、江苏、山东等省建立了30个小麦、玉米新品种示范基地,有163名杨凌专家教授长期驻扎在粮食生产一线开展工作,选育审定良种2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和新技术350余项,增产粮食6.6亿多公斤,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3亿多元。

  如今,杨凌示范区结合发挥体制机制优势与大学雄厚的科教力量优势、灵活的市场机制优势;加强种子的知识产权保护,促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种子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与推广。将杨凌打造成汇聚国内外种业科技成果的“洼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高地”,农业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不断发挥杨凌农业科技对全国粮食安全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科技强 农人富 农城美

  创新突破 打造脱胎换骨新农业

  北京青年王小铁已经习惯了农村生活。

  两年前,他放弃百万年薪,带着积蓄从首都北京来到陕西杨凌,在流转来的300亩土地上种植猕猴桃,办起了家庭农场。

  在杨凌示范区,有很多像王小铁一样的人在经营着现代农业,他们当中有“北漂”、白领,甚至还有企业家和飞行员。虽然身份千差万别,但他们都是“杨凌人”。这些有志于现代农业的人们,自发聚集在这片135平方公里的“农业硅谷”里,恰恰说明了杨凌示范区的魅力所在。

  18年来,肩负着国家使命,杨凌示范区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上专注探索,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全面深化改革,拼出了创新,更拼出了突破。

  全球每六个苹果中,就有一个产自陕西,而每个陕西苹果都有杨凌基因。

  从引种“元帅”“国光”“富士”;到自主培育“秦冠”“秦星”“秦阳”;陕西苹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每一步,既是秦人坚韧自强的真实写照,也是杨凌示范区为实现三秦大地“果业强、果农富、果乡美”而不懈付出的生动表达。

  然而,当世人还在赞叹陕西苹果产业所取得的成就时,以杨凌示范区为引领的现代农业科技力量已经踏上追赶超越的征程,正向着世界苹果产业的制高点冲刺。

  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攀上千阳县郊的南寨塬,一片片新绿映入眼帘。在这个现代化苹果园里,经过杨凌现代农业科技“脱胎换骨”的革新,人们印象中低矮虬枝的苹果树,变身为挺拔的“绿色哨兵”。

  密株距,宽行距,高纺锤树形,是矮砧苹果最显著的特点。相较于传统的乔化苹果栽培方式,矮砧苹果不但能让每亩果园的果树数量和苹果产量翻两番,还能节省60%的水,70%的肥料和90%的人力。“矮砧苹果有利于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管理,挂果期和丰产期也比乔化苹果提前了三到四年,是破解制约当前苹果产业发展的瓶颈,也是未来苹果产业发展的前沿和趋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千阳苹果试验站首席科学家李丙智说。

  一次瞄准世界前沿的创新,必然是一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率先掌握新一代苹果栽培的核心技术,不仅让陕西苹果和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接轨,也让陕西成为引领我国苹果产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这其中,凸显出杨凌示范区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深化科教体制改革,让富集的科教资源发挥整体优势,释放出协同创新的强大活力。

  白衬衫、黄草帽,为规划现代农业园区,迎着烈日挥汗如雨;笔记本、线手套,为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畏严寒现场推进……18年前,开拓者们赋予杨凌的光荣与梦想,成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杨凌广大党员干部的理想和决心。在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的带领下,他们扎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笃定跨越发展的信心,凝聚起履行国家使命的合力。

  杨凌示范区公仆们拼搏实干的作风也是创业者们在此聚集的“底气”。王小铁说,下定决心在杨凌开办家庭农场、经营现代农业产业,就是看重示范区在土地流转、政策引导和工作效率上有不输于北京的开放和便利。

  中国需要怎样的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为解答这个问题,杨凌示范区仍在上下求索。“以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胸怀,持续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探索新路径。”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魏建锋如是说。

  今天,杨凌示范区依托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国家(杨凌)农业技术转移等6个现代农业科技中心,引领带动全国163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和39所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开展科技创新,为我国现代农业产业和经营体系建设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

编辑:秦一乔

相关热词搜索: 杨凌示范区 测土 国家使命 国光 秦阳

上一篇:李克强:让科技人员合理合法富起来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