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眼见日军用汽油烧尸体
太洛战役结束后,宁西珍被调往新22师直属工兵营,从事枪支弹药的管理工作。再后来,宁西珍又被调往64团9连任排长,先后参加了瓦鲁班战役、孟拱河战斗、卡马英战役和强渡伊洛瓦底江战斗。
宁西珍回忆说,在孟拱河战斗中,中国军队主力在该河上游重创日军,一些熟悉水性的日军便跳入河水,企图逃命。宁西珍所在连队被安插在孟拱河下游,截击顺流而下的日军残余,那一仗打得很轻松,灭敌无数。
在印度,和战场的血肉横飞相比,日军处理士兵尸体的惨烈让宁西珍至今无法原谅。
那是在卡马英战役结束后,敌我双方各自处置阵亡官兵尸体。宁西珍亲眼看到日本把士兵尸体堆成小山,浇上汽油点燃。
强渡伊洛瓦底江是宁西珍所在部队转战缅甸后在国外参加的最后一战。战斗打响,夜晚中国军队偷渡过河。虽然强渡成功,但宁西珍带领的排阵亡十余人,他自己也受了轻伤。
1944年7月,宁西珍所在部队接到回国换防命令。一年后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因参加了驻印部队缅西反攻战,宁西珍升任连长。9月3日,南京举行受降仪式,宁西珍所在部队承担外围警戒任务。1948年5月,辽沈战役打响前,驻军辽中的宁西珍因突发疟疾入沈阳陆军医院治疗。战役结束,医院被解放军接管。
新中国成立后,宁西珍被遣返回泾阳务农。这时候他才知道堂兄宁世荣在1945年初牺牲在了汉口的对日作战中。
谈到自己这一生,老先生感慨万千。他认为青年时代为国家和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做的那些,都是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报道追踪
热心读者愿帮老兵圆“蓝天梦”
家属:近日将体检,若身体允许则安排出行
昨日,华商报以《伞兵赵宗信:最大的心愿是生前再坐一次飞机》为题刊发了旬邑抗战老兵赵宗信的故事。有多名热心读者致电华商报,表示愿意出资让老兵赵宗信在有生之年再坐一次飞机,圆他的“蓝天梦”。
西安市民薛先生表示,自己愿意给老人提供往返机票,让他选择国内的一次出行,这样做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抗战老兵群体的尊重和敬意。
中国航空公司西安营业部也致电华商报,表示愿意为老兵赵宗信提供国内任意地点的往返机票。
另外,西安一家从事通用航空业务的航空公司给记者打电话,说他们公司目前已经开通西安城市上空游览业务,公司愿意免费提供公司旗下的直升机和各个型号的螺旋桨飞机让老兵乘坐、从高空俯瞰游览西安,帮老人圆梦。
昨晚8时许,赵宗信老人的孙子赵小勇告诉华商报记者,爷爷看到报纸后特开心,很乐意在有生之年再坐一次飞机,家人正考虑近日带爷爷去医院做一次全面检查,看身体是否能适应高空飞行。若身体允许,会尽快安排出行。 华商报记者李勇钢
民族之剑将屹立华山
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暨亮剑揭幕仪式即将开启
在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华商报联合华山论剑西凤酒推出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5月,“追寻陕西抗战遗迹,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大型行走活动启程,7月7日,远赴山西中条山抗战纪念馆举行“中条山上祭陕军,故乡水土缅忠魂”纪念活动。此外,华商报同步进行“陕西抗战遗迹寻访”、“抗战·秦人悍将”和“抗战记忆·老兵”系列报道。活动及报道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并受到主管部门的表扬。
近日,华商报再次携手华山论剑西凤酒推出向读者征集心目中的民族之剑赢华山论剑爱国小酒活动。很多读者打进热线参与互动,还有很多爱国人士寄来他们心中民族之剑的手绘图,最后陕西艺道雕塑产业有限公司雕塑创作人张金平设计的民族之剑,从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张金平表示:“灵感直接取材于华表,所以剑的上方造型也是华表造型,华表有正义的精神,华夏民族精神也是取决于此。剑顶上的望天吼是龙的九子之一,本身具有内敛的气魄;剑身下面的睚眦主掌兵刃,剑不如鞘,敢于开创,敢于展现自己、反抗的精神;底下的磐石代表邪不压正,下决心、反抗侵辱;整体外表简洁,气场强大,有简洁大气之感。”
8月15日,华商报、华山论剑西凤酒、华山旅游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华山论剑 中国精神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暨亮剑雕塑揭幕仪式”将在华山生态广场隆重举行。届时政府领导、文化名人、抗战老兵后人、读者、志愿者、媒体等近2000人将共同见证亮剑时刻。
华商报记者 楚萌 实习生 陈婷
华山论剑 中国精神抗战胜利7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 倒计时第10天
编辑:周庆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