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 正文

抗战记忆|老兵:远赴缅甸抗日的陕西娃宁西珍

专题资料库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李勇钢 2015-08-05 09:57:56
[摘要]泾阳人宁西珍报考黄埔军校纯属偶然。1940年4月的一天,19岁的他陪亲戚宁明亮去西安报考黄埔军校。考官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英文,让宁明亮朗读。宁明亮说他不认识英文。

f7pc76f2.jpg

强渡伊洛瓦底江是宁西珍在缅甸参加的最后一战。接到上级命令后,部队晚12点开锅做饭,次日凌晨开始渡江。出发时要求士兵将水杯统一处理,不能碰撞发出响声,整个行军途中不许有咳嗽、说话声。渡江时每人穿一件救生衣,一只橡皮舟上五名战士,其中四人划桨、一人持枪警戒。

船只在距离江边约四十米时与日军发生激战,全排十余人阵亡,宁西珍也受了轻伤。

泾阳人宁西珍报考黄埔军校纯属偶然。1940年4月的一天,19岁的他陪亲戚宁明亮去西安报考黄埔军校。考官在黑板上写了一句英文,让宁明亮朗读。宁明亮说他不认识英文。

在一旁“陪考”的宁西珍说这么简单都不认识,随口读出了那句英文。考官投以赞赏的眼光,并问宁西珍想去军校读书不,宁说当然想了。考官说,赶快去隔壁报名。

75年过去了,宁西珍至今记得那句英文是“This is aBook”。后来,他才听说,那一批报考黄埔军校的有一千多人,但三分之二还多体检时被淘汰。当年黄埔在西安招15个学生。

从西安步行去成都读“黄埔”

宁西珍1921年出生于泾阳县城一个小生意人家。少年宁西珍曾入泾阳县第一高级小学(现泾阳县姚家巷小学)读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宁西珍以沦陷区失学青年的名义在西安登记,入陕西国立第七中学第一分校学习,后又返回泾阳,入泾干中学读完初中。

宁西珍说,自己当年报考黄埔还有一个原因是,堂兄宁世荣是黄埔17期炮科的学员,当时一直在成都(广州沦陷后黄埔本部迁至成都)读书,自己一直想去成都看堂兄。

根据招生人员安排,15个考取黄埔军校的青年从西安出发徒步赶往成都,步行了一个月。报名后,他们被暂编进位于草堂寺的预备入伍队。复试结束后才被通知正式入黄埔军校第18期学习,校址在成都南校场一带。

据宁西珍的叙述,18期学员入校后主要学习步兵知识,有走步、射击、野营等。这期间,他曾利用休息时间去17期炮科找堂兄宁世荣,结果被告知宁世荣黄埔17期尚未毕业,就被选拔去美国洛杉矶学习空军了。

只要能打鬼子,去哪里都行

新学员训练六个月后被分科(专业)学习,宁西珍被编入位于西校场的工兵科二队。工兵科学习内容很杂,包括木匠、铁匠、操舟、筑营、掩体、架桥、修路、爆破、布雷、排雷、拆卸武器、组装武器等技能,同时教授各种战略和战术知识。

黄埔军校留给宁西珍印象深刻的是对内务要求近乎苛刻。比如除要求铺盖规范整齐外,皮鞋、布鞋、草鞋都必须按规定依次摆放。就连针线包里边的钢针也必须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排放,哪种型号的针系哪种颜色的线都有严格的限定,稍有差错就会受到严惩。

1943年底,宁西珍黄埔毕业。某日,一陈姓长官问他是否愿意去印度。宁西珍反问对方去印度干啥?长官说打日本鬼子。宁西珍毫不犹豫地回答:只要能打鬼子,去哪里都行。

次日,黄埔军校派车将宁西珍等人从成都直接送到昆明,然后乘飞机到了印度莱多的汀江机场。临下飞机前,长官说,记住这次走的航线代号“驼峰”。

宁西珍随后被分配至中国远征军新一军新22师65团团部,做情报工作,军衔为中尉,每天根据师部提供的情报在地图上标明日军的布防、火力、供给线路等,同时承担起草作战部署和作战命令任务。

穿越原始林带送情报

1944年2月,宁西珍所在新22师迎来了入缅作战的第一仗——太洛战役。战前,团长命令所属三营潜入日军后方,切断其供给线和退路。

三营出发两日后,副团长罗英(湖南人)命令宁西珍去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向三营传达命令,同时确定三营是否到达指定位置。团部有传令兵,之所以派他这个情报官出马,主要考虑他接受过黄埔军校的正规训练,能读懂地图,能够参考地图准确判断三营是否抵达指定区域。

出发前,按照指令,宁西珍从装备处领取了一支手枪、一支卡宾枪、四枚手榴弹作为防身武器。罗英叮嘱他,为了避开日军防线,不能走公开通道,必须穿越原始林带。当日午后,宁西珍孤身向三营潜伏点进发。

林地地面湿滑,行进速度十分缓慢,一里路走了将近两个小时。继续前行两个多小时后,天渐渐暗了下来,已经能听到急促、响亮的枪声从不远处传来。宁西珍意识到这里已经接近日军的前沿阵地。

继续前行一段路后,山势变得更加陡峭。宁西珍决定就地休息。周围伸手不见五指,宁西珍突然想到这是自己从军以来第一次参加战斗,心里难免生出一些胆怯和彷徨,他屏住呼吸,双手紧紧握着子弹已经上膛的卡宾枪,眼睛眨一下都不敢。此时的他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或者牺牲,或者被俘。

他从挎包中取出一包压缩饼干,剥下外面的塑料薄膜,又从怀里掏出装有情报的信封,用薄膜裹了个严严实实,然后塞进皮鞋里,重新系紧鞋带。

之后,宁西珍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酣睡中的宁西珍是被一阵说话声惊醒的,仔细一听声音源自崖顶,好像是中国人。于是他壮着胆子喊了一句接头口令。随后,他被战士们用树枝拽上位于崖顶的3营阵地。他顺利递交了情报,并在地图上核准了三营所处位置,以及三营需要抵达的伏击点。

次日,太洛战役打响。中国军队一举攻克太洛日军驻地,全歼日军近800人,摧毁汽车20多辆,取得缅北反击战首场大捷。

编辑:周庆辉

相关热词搜索: 抗战 记忆 老兵

上一篇:抗战记忆|老兵:伞兵赵宗信生前想再坐一次飞机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