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关注 > 正文

父辈的号角:抗战老兵杨胜义一家三代接力从军

关注 温州日报瓯网 作者:华晓露 2015-08-27 14:02:33
[摘要]1943年11月,常德会战爆发,此时杨胜义在七十二军新编十五师中当号兵,他所在部队接到命令,从江西省修水长途奔袭五百余里紧急驰援湖南常德。”  “老兵不怕死亡,就怕被遗忘”,杨胜义轻轻地说,“当了一辈子的军人,我希望能去北京看一眼大阅兵。

  

\

  祖孙三代(左起杨中天、杨胜义、杨伟光)畅谈军旅生活。 刘伟 摄

  杨伟光(杨胜义儿子):“父亲告诉我,军人的精气神不能丢”

  杨胜义膝下两子一女,杨伟光是长子。1970年小学毕业时,杨伟光成为海军航空兵第一师的一名军人。那一年,他也是14岁。

  “我跟父亲同年纪去当兵,基础太不一样了。我有父亲这个引路人,而他当年是孤身一人。”杨伟光说,自己从小受父亲影响,保家卫国的思想早已根植心中,再加上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形势紧张,全国上下强调加强战备力量,他便报名参了军。

  杨伟光在部队时,经常收到父亲的亲笔家书。每封家信除了嘘寒问暖,多是谆谆教导。“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句话父亲几乎每封信里都会写到,这也成了对杨伟光影响最大的一句话。

  解放后,杨胜义曾在玉环、温州等地人武部和温州军分区工作。虽然上世纪80年代初已离休,但杨伟光说,“父亲告诉我,气魄是军人的魂。这份精气神,不能丢。”

  2007年五一期间,杨伟光陪同家人去张家界玩。登山时,杨胜义见边上的轿夫无精打采地蹲在地上,便上前要求坐轿子。杨伟光一阵纳闷:这不是父亲的风格,他爬山从不坐轿子或者缆车。他问父亲,父亲压低了嗓音说:“你看大热天的,轿夫没有生意做。他们生活不容易,能帮就帮。”

  直到前几年,杨伟光才知道父亲一直以他三兄妹的名义给远在四川老家的姑姑寄钱,直到姑姑去世,这一寄就是二十年。“父亲的为人处世,对我影响很大。”

  如今,杨胜义已90高龄了,但在杨伟光看来,父亲永远都不会老。就在今年初,他们一大家子一起去永嘉梅岙赏梅,崎岖的山路上,杨胜义拄着拐杖轻松拾级而上,还开怀说道:“上高山如踏平地,过黄河如过小溪。”路人见状,纷纷为老人鼓掌。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杨胜义 抗战老兵 1970年 抗战历史 常德会战

上一篇:松花江上 从西安回坊传唱全国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