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生,男,1959年出生,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荒移村乡村医生。17岁那年,当看到村里医疗卫生条件差,他独自挑起全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这一干就是39年。39年来,为了提高自己的医术,他坚持每日勤学不辍,读过的医学书籍、记下的病历记录无法统计,光医学笔记就有70多本。为了练习针灸手感,他逮来麻雀和老鼠扎,后来干脆直接在自己实验,先后自费参加全国各地知名专家教授举办的特色医疗技术培训班20多次。经过几十年的博采众长,他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中西医结合医疗特色,成为一名“全科大夫”。如今,针灸、拔罐、火针、按摩,还有刺血疗法、敲击疗法、松筋疗法、透皮疗法等,都是他的拿手技艺。80岁的老人党志平被确诊为右侧脚趾坏死,大夫说要做截肢手术。老人回来后去找刘永生,刘永生根据病情边学边治,不但把老人的病给治好了,而且没收一分钱。下汾井57岁村民盛学义因脑梗失去意识,医院看了三天说人不行了,没有治疗的必要性。刘永生给病人打针、按摩、针灸,慢慢的病情出现转机,三个月后,生活基本自理了。。。。。这样类似的病例有很多。刘永生就是凭着他那种不惧权威的创劲,为减轻病人痛苦刻苦钻研的那股顽劲,对医学知识精益求精的韧劲,多少被大医院“判了死刑”的病人,在他精心治疗和照顾下,病情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疗,有的以后还康复很好,活得很健康很快乐。
从医39年来,不管白天黑夜,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人叫出诊,刘永生从不推辞,总是随叫随到,乡亲们都亲切地把他称为村里的“120”。 刘永生治病救人从不计报酬,甚至还要为病人垫钱、借钱。面对困难群体,刘永生总会安慰道,“乡里乡亲,在这儿不要谈钱。”遇到重大病情,他积极联系各大医院,亲自陪护、跑前跑后。为了给群众治病,他先后垫付医院的治疗费用数万元,群众欠他的医疗费用更是难以计数,而他从未向任何一个人要过账。他不仅为家乡的群众治好了身体上的疼痛,更难能可贵的是,刘永生心地善良,群众的一切艰难困苦都看在眼里。他上门出诊,不仅给病人治好了病,也摸清了病人家里的需求。一下大雨,他就跑到房子不好的村民家里,看看是不是漏雨;逢年过节,他买些米面油等日用品送到困难户家里;给留守老人看完病,挽起袖子就和面做饭,做好端到老人手里;出诊时,听到病人家孩子说想吃香蕉,家里困难舍不得买,他立即买好送过去;他还将自己家的房子让给别人住,自己一家则搬到村卫生室住……他对群众的这种大爱,完全超越了一个医生对于患者的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实施后,刘永生主动担当起党的政策的宣讲员,他走村入户,为群众答疑解惑,鼓励农民积极参保,把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落到了实处。为深入推进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他采取多种有效办法,努力做好健康常识宣传、水饮卫生安全、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等多项工作,并为全村1500多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做到了群众情况底子清,服务方向心里明。
随着刘永生的医术越来越精熟,他的名气也不断扩大。十里八乡的患者都慕名而来,就连邻省的河南灵宝、山西芮城等地的患者,也来到这个乡村卫生室寻医问药。曾有人想利用他的名气推销药品,有的利润还很丰厚,被他毫不犹豫地给予回绝。曾有不少人劝他离开荒移村这个小地方,搬到县城开诊所挣大钱,但他却说:“家乡就是我的根,卫生所就是我的舞台,父老乡亲最朴实、最真挚的感情才是我人生前行的动力!”,他用最质朴的情怀践行着一名乡村医生和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追求。
编辑: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