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访陕文投集团董事长王勇:创新驱动 迈向全国一流文化企业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5-11-11 14:32:48 编辑:张阿芳 作者:记者 高山 实习生 李思雨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访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

陕文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勇

电视剧《王大花的革命生涯》。

“延安1938”主题街区。

照金红色旅游小镇。

大型红色演出《延安颂》。

本报记者 高山 实习生 李思雨

全国首个电视剧版权交易专业机构、全国首批文化产权交易所、全国首支艺术品投资基金、西部首个文化保税展示交易中心、西部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陕西首家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基地……自2009年6月成立以来,陕西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简称“陕文投集团”)在屡屡创造文化产业领域多个“第一”的同时,投拍了40多部电视剧和纪录片,开发建设了照金红色旅游小镇等十多个重大项目,企业资产规模从17.4亿元增长到130亿元,形成了覆盖影视、艺术、传媒、文化旅游、文化金融和互联网六大板块的产业格局。人们不禁好奇,这个承载着文化强省重任,为陕西文化产业发展扛旗的企业,如何勇立潮头、锐意创新?作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它又将带领陕西文化产业跨入怎样的发展格局?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采访了陕文投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王勇。

【理想】坚定文化理想才能走得更远

理想是火炬,点燃进取的心。理想是明灯,照亮前行的征程。如同一个人,一个企业有理想才能不被眼前的利益得失所牵绊,才能有长远发展。陕文投成立以来,始终以“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使命,不断吸引、凝聚大批有理想、有文化追求的有志青年,一起向全国、向世界彰显文化陕西的魅力。

记者:经过六年发展,陕文投为我省文化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请问您如何思考陕文投在“文化强省”中的定位?

王勇:陕文投是在文化强国战略和陕西文化强省战略日趋成熟、稳步推进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可谓是得天时,得地利,得人和。天时,是文化强国的背景,这种氛围对推动陕文投的成立乃至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地利,是得天独厚的陕西文化资源,这对于国有大型文化企业的设立和快速成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是陕西的文化沃土涵养了陕文投;人和,就是陕西人民对文化和文化产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各级政府对文化产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基于这样的背景,陕文投一成立就提出了在文化强省战略中,一定要坚守企业的文化理想,即让陕西文化走向全国,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

作为省属国有大型文化企业,陕文投的定位是努力构建陕西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平台、陕西文化资源整合平台、陕西文化品牌创建平台、陕西文化要素交易平台、陕西文化资本增值平台这“五个平台”。以此更好地融入文化强省建设的大格局中,与社会共振共鸣,成为践行陕西“文化强省”战略的主力军和排头兵。

记者:始于梦想,成于行动。有了宏远的文化理想的指引和明确的定位,陕文投具体是如何一步步实现发展目标的?

王勇:在企业运营发展中,陕文投坚持突出文化精品生产、文化景区建设、文化资本运营三个重点。

首先,抓好文化精品生产。文化精品对于提升文化影响力、扩大文化传播效应至关重要。就像人们都愿意看好莱坞电影一样,精品的生产将带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近年来,陕西的影视作品逐渐占据了央视一套和八套非常大比重,比如《大秦帝国》、《我在北京挺好的》、《别让我看见》、《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大漠苍狼》等等,其中有不少是陕文投出品的。陕西能够成为全国在央视播放电视剧最多的省份,影视陕军能够叫响全国,就是得益于不断推出的优秀文化精品。

第二,突出文化景区的建设。景区是彰显文化魅力、聚集旅游人气、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文化产品。然而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又是旅游大省,近年来除了华山、兵马俑以外,并没有推出大的整合性的文化产品。为此,陕文投充分利用陕西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景区建设,照金红色旅游小镇、延安枣园红色文化广场、韩城历史文化景区、安康瀛湖自然生态景区等,在推动陕文投自身发展的同时,更将陕西的文化旅游产业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第三,就是文化资本的运营。文化产业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为了不影响企业的发展速度,必须高度重视资本运营。陕文投自成立以来,高举文化资本大旗,整合社会资本广泛参与文化品牌建设,从成立伊始的注册资本17.4亿发展到现在总资产130亿、净资产53亿、累计实现利税9.7亿。自身发展的同时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的龙头带动作用,把社会资本吸引到文化产业领域,促进陕西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探索开创了政企合作、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等许多典型。

记者:陕文投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实现了数倍规模增长,这其中最主要的推动力是什么?

王勇:陕文投不断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可以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政治优势和政策优势,用足用活政策,助推发展;二是坚持市场定位、尊重市场规律,坚定做合格的市场主体。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推动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只有将自己放在全省乃至国家大局中去研究政策,寻找创新发展的机会,这样做到了耳聪目明,因势而谋、乘势而上,才能顺应发展浪潮。比如,陕文投成立的文化产业小贷公司,传统观念的小贷公司是以县域经济为发展,面向农民和农业产业化为支持对象,但是陕文投借鉴经验、不断创新,在省金融办支持下建立了覆盖全省的文化小贷公司。如今,陕文投小贷公司在全国已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成为全国小贷行业协会的副会长单位。

除了善用政策,还有一点就是必须做真正的市场主体。企业本质就是要面向市场,做市场需要的服务和产品。在这一点上,即便是国有企业,也不能迷失作为企业的根本,将自己简单地等同于政府部门,而忽略了市场发展规律。因此,陕文投坚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党委会,形成各司其职、高效协同的管理机制,并在企业内部严格实施“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人才竞争机制。同时,陕文投坚持市场导向开展企业经营活动,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精品。例如,反映盲人生活现状的电影《推拿》力求传递温暖和正能量,先后斩获了柏林银熊奖、台湾金马奖、华语传媒奖等多项大奖。反映见义勇为真实事迹的电视剧《别让我看见》,就是向全社会倡导正能量,既不能对不法行为视而不见,也不能让见义勇为者流血又流泪。

【创新】职业化创新是陕文投的核心竞争力

只有打破传统,出奇制胜,不断创造新的机制、新的产品和压倒竞争对手的新优势,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引领陕西文化产业发展的“文化航母”,陕文投以“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理念,瞄准文化产业发展前沿,坚守文化理想,积极开拓创新,成功化蛹为蝶,为文化陕西赋予了新的内涵和外延。

记者:从最初成立,陕文投就把职业化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能不能谈谈陕文投是如何把创新融入企业基因?

王勇:陕文投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职业化创新。职业化创新强调的是每个人、每个团队的创新,项目的创新、管理的创新、营销的创新等全方位创新。文化产业既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又是资本密集型产业。这就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人才、重视资本。

人才是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人才,创新将成为空谈。陕文投坚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这些年,吸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陕西文化产业建设。目前,陕文投集团总部和直接管理的二级公司590名干部员工中,有博士9人、硕士研究生161人、海外留学硕士38人、高级职称32人。在人才管理上,首先,陕文投坚持打破“铁饭碗”,一视同仁、全员聘用,以能力、业绩、贡献和品德综合衡量。同时,建立了完善的管培生制度,面向全国985、211高校选拔优秀硕士生,先在全集团轮岗实训,再根据优势和专长定岗,这样能够不断给企业输入新鲜血液,持续激发企业文化活力。第二,除了自身的人才队伍,陕文投也非常重视外围团队的建设,不断强化开放合作理念,引进专家团队。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国有、中国艺术品市场研究院副院长西沐、台湾收藏家徐政夫等都是我们的专家顾问。第三,注重构建创新平台。比如与西安交通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共同推进的“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创新协同中心”,与中国人民银行陕西分行推进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金融实验区”、与经济日报社等合作的“中国文化产业智库研究中心”等等。通过构建这样的平台,把陕文投的事情延伸到全国文化产业前沿。第四,创新管理方式。建立起跨单位的创新沙龙和联席会议机制,设立年度创新大奖,从点滴细节鼓励创新。

说到资本创新,陕文投从最初成立就坚持用“抛良砖,引美玉”的方法,以最小的资金投入撬动项目投资,推动了陕西重大文化项目的实施和文化品牌的建设,带动了一批中小文化企业的共赢发展。我们在成立陕文投韩城公司时,用3亿元撬动韩城市政府和韩城6家民企的7个亿,用10个亿的大资金推动韩城历史文化景区建设。这开创了陕西国有文化企业整合民间资本发展文化产业的先例,成倍放大了国有资本的引领效应。

职业化创新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陕文投从构建人才的选拔培养平台到外围专家团队的引入,再到年度创新奖的评选、项目资本的整合等一系列机制,都在不断推动创新发展。

记者:通过这些年的创新发展,陕文投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创新成果?

王勇:星火燎原,一个小小的创意就能演化成一个产业稳定的品牌。这些年,在陕文投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创新无处不在。成立以来,陕文投创新整合文化、艺术、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创立了多个业界“第一”:全国首个电视剧版权交易专业机构、全国首支艺术品投资基金、西部首个文化保税展示交易中心、西部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陕西首家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研发基地等等,这些无处不体现着创新发展的成果。特别值得说的是,我们开发的照金红色旅游小镇,以“红色是旗帜、民生是根本、产业是支撑”为理念,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民生改善,为全国统筹城乡和小城镇建设做出了典型。今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视察时,看到老区群众生活条件改善、日子幸福美满非常高兴,对红色老区的绿色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

【愿景】向全国文化企业第一方阵迈进

时光荏苒,转眼间,“十三五”的发展大幕即将开启。喜人的成绩为过去画上圆满的句号,呈上“十二五”答卷,又要整装待发,踏上新的征程。

记者: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十二五”期间,陕文投取得了哪些重大的发展成果?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十三五”期间陕文投的发展规划和愿景?

王勇:“十二五”期间,陕文投首先以市场为导向,基本完成了对全省文化资源的梳理,开发了一批有影响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如照金红色旅游小镇、延安枣园文化广场、韩城历史文化景区。第二,坚持横向扩张与纵向整合并重,形成了覆盖影视、艺术品、传媒、互联网以及文化金融等领域的产业布局,集团化、集群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第三,以国际视野、国内一流为定位,推出了一大批有影响力的影视剧和文创产品,陕文投也已经成为陕西的文化名片。第四,培养了一流的人才队伍和企业文化。

刚刚召开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规划了“十三五”发展的宏伟蓝图,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创新驱动发展等理念的实施,将为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将在完成布局的基础上,继续发挥陕文投在陕西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龙头引领作用,重点围绕文化精品生产、文化景区建设、文化资本运营三个方向提质增效。在抓好文化龙头项目建设方面,我们要努力把延安打造成全国红色文化精品体验目的地,把照金塑造成全国文化旅游小镇的典范,把韩城打造成中国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名城,把安康瀛湖建成北方生态旅游5A级景区,让曼蒂艺术广场成为立足西安、面向西部的时尚文化体验地。同时,陕文投将结合国家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陕西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文化战略的加快实施,梳理文化思路,通过调整优化资产结构轻与重、资本结构独与混、负债结构长与短、金融结构主与次等文化布局方面的问题,紧紧抓住“十三五”规划的历史机遇,继续发挥好企业的活力,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发展,让陕文投跃入国内一流文化企业行列。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秉持“传统文化现代化、陕西文化市场化、中国文化国际化”的目标,通过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城、周秦汉唐文化小镇等重大项目打造陕西文化旅游的升级版,通过文化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养老产业、健康产业、现代农业等领域的结合开拓新业态、培育新增长点,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试验区,借助“一带一路”推动文化走出去,拍摄一批传播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精神的影视大片、大剧,打造几部有影响的大型演出,通过“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影视、艺术评估体系,赢得行业话语权。同时,推动企业向内涵式集约型发展转变,依靠核心创意能力整合资源、资本和人才,努力推动陕文投集团进入全国文化企业第一方阵。


相关热词搜索: 陕文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