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陕西实施棚户区改造综述:一个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来源:陕西日报 时间:2015-11-27 17:02:38 编辑:秦一乔 作者:陈瑾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西安火车站北广场棚户区改造,居民往外搬家具。    记者  刘强摄

  棚户区改造寄托着百姓的期盼。记者  刘强摄



  本报记者 陈瑾 
  2014年,陕西实施各类保障性安居工程居全国第五,基本建成31万套,居全国第一。
  今年,西安火车站棚户区改造正式动工,标志着我省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工程步入正轨;
  今年,我省棚户区改造27.7万户,累计改造60.8万户,使近280万困难群众居住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今年,我省前三季度棚户区改造货币化安置61576户,消化了450多万平方米的存量商品房;
  ……
  棚改,一个对人民的庄严承诺,如今成为人们对城市美好明天的期望。
  从棚改中重获幸福感 
  “我们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回迁了,不仅有新家,还有房屋出租的收入,冬天有暖气,洗澡有热水,不用再上村里的旱厕。”西安五四村的棚改拆迁户张大妈这样憧憬着自己的美好生活,今年年底,她就将作为创汇社区A区回迁的居民,入住新家。
  像张大妈这样,通过棚改获得幸福感的人数不胜数。更让人惊喜的是,在西安市,棚改坚持撤村建社区,土地转性与有形改造同步进行的原则,将农转居群众全部纳入城市居民社会养老、医疗等保障体系中,按西安市政策,改造村民养老保险由政府财政、开发商、村民各出1/3,每个村民只需出1万元左右便可办理养老保险。
  目前,已有约20余万城中村村民转为城市居民,回迁安置的近90%群众已纳入到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当中。同时,按照西安市的统一安排,将医疗、养老、计生等各项社会事业保障体系的服务职能进一步下沉,切实贴近社区居民,最终使村民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未来,安置社区居民将实现收入的多元化,包括自有房屋的出租和集体经济的分红,以及自身的劳动收入,使得他们真正建立财产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劳动性收入、社保收入的多元化收入体系。
  陕西的棚改已经走上快车道,随着国家和全省未来几年对棚改工作的大力支持,棚改将向更大范围推广,我省今年棚改项目累计改善280万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切切实实地助推“安居梦”进一步实现。
  重建之路彰显城市特色
  铜川市随着“黑金”时代的远去,留下的是生活在采空区上的10余万群众。从2003年开始,铜川市按照“下山出沟、控建增绿、综合改造、提高品位”的思路,将保障性住房建设与棚户区改造工作相结合,对老市区进行改造提升。
  经过10年建设,如今的铜川,一幢幢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宽阔的路面向四面八方延伸,城市道路、供水、排水、供暖、供气、绿地、公厕等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铜川的变化,是我省棚户区改造的一个缩影。我省的棚改工程在改善居民居住生活环境的同时,注重结合城市发展需求,打造了一批城市标志性建筑和街区。
  西安市在棚户区改造中,充分考虑了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众多的特点,采取以改造促进文物古迹保护的方式,使现代城市文明与文化遗产有机融合,建成了大明宫遗址保护、东岳庙广场改造等一批项目。
  在壮观雄浑的古老城墙旁边,静谧的顺城巷已经成为这美景中别致的一部分。以往菜市混杂,房屋破旧的顺城巷,通过对碑林东、西广场,中汇小广场,南门到文昌门棚户区等改造项目,连通了整个城墙内环线,将城墙内侧的所有景观串联起来,一改城墙周边脏、乱、差的形象,对一些有保护价值的民居和古建筑予以保留。顺城巷历史文化魅力得到了更大展示,极大地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发展。
  在经历了有重点的大拆迁、大建设、大回迁阶段后,我省一些棚户区改造已全面有序地进入了群众回迁后的社会保障管理中,基本形成了良性循环。城市管理的难点变为城市发展的亮点,既保护了城市传承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又改善了棚户区群众的生活居住水平,城市形象得到有力提升。
  “住得进”还要“住得好”
  住宅,是每一个人最坚实的依靠,可能是疲惫一天后迎接你的小床,也可能是驱赶黑暗的灯光。陕西棚改,要将百万之众的群众从原来的生活环境中剥离出来,让他们在新环境中住得舒服住得开心,不仅是住房本身,破解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公共服务难题也是一大重点。
  “棚户区改造是个社会化工程,政府主导的突出作用就体现在统筹规划上,不仅把棚户区的公共服务配套纳入棚户区改造的整体中考虑,也与城市经济建设、环境治理、整体功能配套统筹协调。”中国房地产研究会副会长胡志刚建议。
  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认为,棚户区改造中,改善公共服务配套需要发挥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作用,政府要增加对棚户区新建社区中交通、学校、医院等资金的投入,将基本公共服务搞好,然后通过不断优化政策措施,让民营资本顺利进入。
  从2013年以来,我省棚户区改造的任务逐年增大,由最开始10万户增加到今年的27万户。为了确保财政跟上棚改脚步,今年我省和国开行签订贷款协议760亿元,加上2014年的658亿元,用于棚改的开行贷款资金规模将达到1418亿元,是全国争取资金最多的省份之一。今年11月15日,西安曲江新区再获国开行65亿元棚改专项贷款,加上一期45亿元专项贷款,国开行棚改专项贷款累计达到110亿元。
  西安棚户区改造办公室主任贺登峰说,旧的棚户区居住环境差,基本没有公共服务配套,现在在改造中,例如西安市东窑坊社区,在初期计划时就考虑水、电、气、采暖以及交通、幼儿园、商业、广场等配套,这最大限度地实现了“住得进”,还要“住得好”。
  政府搭桥解棚改之困 
  综观全国,陕西在棚改方面起步早、抓得紧、成效好。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即将检验成果的收官之时,我省仍面临着几大问题亟待解决。
  据统计,目前,我省还有110.1万户居住在棚户区和农村危房中,其中棚户区44.4万户,改造任务艰巨。城镇化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军工企业,三线企业居多,明后年棚改资金需求仍然将继续增大。
  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棚改货币化安置政策要求调整,重新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我省今年开工和建设进度均受到影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现行棚改政策涉及部门多,相关规定不衔接,协调困难,而现在部分市县对于通过政府购买棚户区改造服务利用国开行贷款仍有畏难情绪。
  从明年起,我省将通过直接发放补偿资金、政府搭建平台群众自行选购和政府购买社会存量房安置等方式,确保完成棚改目标。同时,综合考虑各地存量商品房库存的情况,按照货币化安置不低于50%的要求,把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区,落实具体项目,用好国开行棚户区改造贷款资金,提高贷款支付使用率。
  同时,从明年起,我省棚户区改造将从“三统一”的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为由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措施,形成“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新型方式,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构建多元化的棚户区改造服务供给体系,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
  棚户区改造工作既是增进市民福祉的幸福工程,更是“调结构、促投资、稳增长”的发展工程。
  现如今,我省还存在使用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不配套的城中村、城边村、城郊村,部分城市中心城区还存在着大量设施不全等问题。在城市棚户区改造中,商业附加值较高的项目已经完毕,剩下的商业附加值低、企业参与意愿不高的改造难度仍然很大。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我省仍将抓住棚户区改造的硬骨头鼎力攻坚。以惠民生为本,改造融资渠道,提升配套设施,圆安居之梦,实现对全省人民的庄严承诺。

相关热词搜索: 棚改 我省 棚户区改造工程 改造项目 国开行 城墙 住得进 住得好 黑金 政策政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