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西安小伙毛乌素沙漠中上班:比电视里演的还艰苦

来源:三秦网 时间:2016-01-05 07:29:30 编辑:曹静 作者:宋雨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

 

  站在茫茫毛乌素沙漠中,姚勇的心,凉了半截。上班的第一天,这个27岁的西安小伙,甚至连单位的地址都不知道怎么读,“尔林兔镇起鸡合浪村,咋都是动物名字?”

  绝不亚于在几百米深的矿井下采煤

  车从神木县城出发,60多公里的路,走了近两个小时。

  越走越荒凉,越走越安静,此时的毛乌素沙漠,静穆得近乎庄严。北望,极目处就是内蒙古的地界,隐约可见赤色的沙丘;路旁,碗口粗的榆树、杨树,倔强的生长,嶙峋的枝干,捅破湛蓝的天空。

  姚勇端着一大碗土豆烩白菜,从宿舍走出来。这是他工作的第4年,吃羊肉泡、擀面皮长大的他,早已习惯了吃陕北饭。

  “比电视里演的还艰苦。”2011年10月,姚勇大学毕业,进入陕煤化运销集团驻神木西车站班组,“全村一共10几户人,冷、干燥、缺水、没有网络。”

  班组一共四个小伙,每班两人,两班倒,他是首任班组长。除了尽快熟悉工作流程,他更需要迫切的学会,怎么熬过即将到来的第一个冬天。

  宿舍装了个转播器,能收两个电视台,风一吹就没信号了。“当时是10月底,陕北已经很冷了,天黑的很早,整个村子里安静的吓人。”时隔4年,每每提起此事,姚勇都记忆犹新,“与其说是来工作,不如说是来‘垦荒’。”

  24岁的马博是渭南合阳人,是四个小伙中,来的最晚的。“感觉是到了天边了。”上班当天,马博的父亲送他,父子俩从西安坐火车,到了神木县再转汽车,下了汽车再步行,一路颠簸,到了宿舍后,父子俩都感冒了。

  马博曾在化验室工作,主要对煤的品质进行采样和分析。他一度以为,煤矿里最辛苦的是挖煤工人,到了神木西班组后才知道,“这种辛苦,绝不亚于在几百米深的矿井下采煤。”

  工作者永远是年轻

  神木西车站是陕煤化在陕北唯一一条自有的铁路运输通道,担负着年1700多万吨优质煤炭资源东出和南下的运输任务,有“生命线”之称。

  四个小伙,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起货运大票,与货运公司以及机关调度部门联系业务,确保准确无误。

  这个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它需要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担当精神,因为中间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影响铁运的正常发运。

  “可不要小瞧了起票这项工作,如果稍有差错,煤炭运到各个港口后,港口不接受,不卸货,损失很大。”30岁的杜鹏雄告诉记者,班组平均每天会有14列货车进站,进站时间没有规律,有时是深夜,有时是凌晨,每列货车50节,他们需要随时待命。

  “四个人就是‘兄弟班’,彼此照顾,互相关心,我们并不孤单。”上个月,24岁的李遥休年假回到西安的家中,呆了没几天,就不适应了。

  “还是陕北好,还是神木西好,”他给坚守在岗位的同事发微信。微信上说,一个年轻人不能安于现状,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锻炼人,塑造人,改变人。最末,他还改编了一句歌词,与同事们共勉——工作者永远是年轻。

  说起“兄弟班”的名称就不得不提提兄弟之间的情谊,“在这里工作,大家渐渐形成了默契,有什么问题,共同承担、相互帮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大家在一起吃饭,闲暇之余一起出去追赶野兔!”小杨说,“所以大家就是自家兄弟!”在这里,四个年轻人如同亲兄弟一般,相互信任、支持、帮助,共同面对困难,只为一个目标、一个梦想,就像这里遍地的红柳一样,扎根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矢志坚守在本职岗位,燃烧热情,奉献青春,无怨无悔。三年来他们就是这样在茫茫沙漠上默默绽放希望,用青春创造着“神木西精神”。文/本报记者宋雨

相关热词搜索: 兄弟班 毛乌素沙漠 生命线 采煤 矿井 神木县 小伙 担当精神 擀面皮 吃羊肉 百姓民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