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先生有些郁闷,陪朋友去吃鱼,没想到随后两人都拉起了肚子,一天拉了四五次不说,拉的还全都是油。
吃完冰柜中去头的“大马哈鱼”后开始拉油
2月13日中午,市民尤先生带着朋友前往劳动路上的一家大鱼坊吃饭,为了将朋友招呼好,他专门点了2斤多价格较贵的大马哈鱼,“每斤128元钱,加上几个蔬菜和饼,一共花了300多元钱。”尤先生说,当时点菜后,店家从冰柜里拿出冷冻去了头的鱼,让他看了一眼,就切了2斤多的量,去加工制作了。
当晚,尤先生就感觉肚子胀胀的,忍不住放了个屁,结果裤子上都是橘红色的油,这把他吓坏了。到了2月14日上午,还在拉肚子,“用厕纸一擦,全是油。”尤先生说,他打电话问了朋友,对方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一个上午共拉了四五次,每次厕纸上都是油,还不停放屁,放出来的也是油。”
每次“漏油”后,都要去洗澡,班是上不成了,尤先生说,他甚至想用卫生纸垫在下面。
尤先生说,13日下午,他并没有吃过其他特别的东西,就怀疑吃的鱼有问题,他上网一查,类似的例子很多,曝光过国内曾有过不良商家用廉价油鱼冒充大马哈鱼销售的案例,“我们吃的会不会就是不少国家用来当作工业润滑剂的油鱼?油鱼在欧美国家是禁止食用的,油脂很高,人的身体吸收不了。”
无法提供进货凭证 食药监部门介入调查
2月14日中午,华商报记者联系了西安市莲湖区西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的执法人员,一起前往尤先生去消费的大鱼坊店。店内出售的鱼类很多,有怀头鱼、大白鱼、鳌花鱼等等,店里的负责人说,他们的鱼都是野生的,货源是在黑龙江打鱼的亲戚,但并没有进货凭证。
“大马哈鱼肯定不会是用油鱼冒充的,我们就没卖过油鱼。”店家说,此前也出现过顾客吃过量的大马哈鱼后拉油的情况,“大马哈鱼也是高油脂鱼类,吃得多了,没搭配蔬菜吃,也会出现不适。”
西安市莲湖区西关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的执法人员随后对这家大鱼坊店的手续和人员资质进行了检查,暂未发现问题,“油鱼和大马哈鱼在外型上很接近,凭肉眼和经验还无法确定是否用油鱼冒充大马哈鱼,我们将调查供货渠道,从源头进行把控,并对该大鱼坊销售的鱼肉进一步调查。”
为什么会出现吃了大马哈鱼后“拉油”的现象呢?执法人员说,在外地,的确有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追求高额利润,用廉价油鱼冒充大马哈鱼、鳕鱼销售。油鱼在欧美多个国家被列入禁止食用名单,日本对油鱼的态度最严格,将其列为“有毒鱼”,但中国还没有这样的规定,“如果真是食用了油鱼,摄入者最快30分钟就会出现症状,大多两天内痊愈,“但这两种鱼都是高脂肪高油量,建议市民在食用的时候不要过量,也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食用。 ”
文/图 华商记者 卿荣波